一片小小茶葉,成就了一個超億元的產業,鋪就了一條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金色大道。
從“養在深山人未識”,到全國茶中“大家閨秀”。
這是極其尋常桂北地區平樂縣南部山區原始森林中一片小小樹葉。因為,千百年來它和其他山上樹葉一樣無人識得其真正的價值。
這也是一片極其不尋常的樹葉。它的名字叫“石崖茶”,生長在桂林市平樂縣青龍、陽安、橋亭、源頭等與昭平縣交界高海拔原始森林的懸崖絕壁上,古時馴猴采摘,民間又稱為“猴茶”,具有“先澀而后甜,清香回味久”獨特茶味和止血消炎、清熱解毒、護肝明目、降血壓、清血脂和提神爽氣之功。據廣東中山大學植物專家鑒定,平樂野生石崖茶含有黃酮類20%、茶多酚23.4%、氨基酸9.73%以及野生物堿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元素,是目前發現在自然植物中黃酮類含量*的植物,屬國內珍稀的原生態*綠色植物的茶中珍品。
1974年,平樂縣土特產公司一個茶葉干部呂增文在廣泛收集民間驗方的基礎上,采用“桂青茶”的制作方法進行加工,率先制作出“石崖茶”。1985年,經系統整理后,他撰寫出《野生石崖茶》專論,先后在《廣西科技報》及全國野生植物綜合利用科技情報中心站刊物《野生植物研究》上刊登,其本人被邀參加1987年在遵義召開的“全國野生植物開發研究會”。
從此,石崖茶逐漸于80年代后期即得到社會公認,并投放市場。成為桂林市茶類中*受青睞的新崛起的一大名茗。
2004年,平樂石崖茶被中國-東盟博覽會組委會指定為惟一的專用茶飲料;2013年,一舉榮獲國家有機產品認證。2014年,榮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
經過三十多年的培育發展,平樂“石崖茶”從當年“養 在深山人未識”的村姑,終于登上了全國名茶的大雅之堂,成為全國“名媛”。
從瀕臨滅絕,到走下“懸崖”成就億元大產業。
由于野生石崖茶量少、難采摘,種植石崖茶對環境的要求比較高等因素,使其難以繁殖。一些村民為了采摘石崖茶“砍樹取茶”,使石崖茶逐年銳減,曾一度瀕臨滅絕。
于是,當地茶農、政府科技部門和茶葉種植專家紛紛走進大山,走上探索野生石崖茶人工繁殖漫長之道。
為了保住大自然的恩賜和老祖宗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對石崖茶情有獨鐘的唐幼月,從25歲起,也加入了這一課題的研究之中。
從2002年春開始,他改枝條扦插育苗法、改進催根促長技術和苗圃栽培法,使石崖茶育苗成活率先后從0.5%、2.5%、60%到85%。
苗圃栽培石崖茶苗成功后,平樂石崖茶終于從“懸崖”上走了下來,迎來了一個規模化種植快速發展的機遇。該縣青龍、源頭、陽安、橋亭、大發等石崖茶原產地南部山區5個鄉鎮村民紛紛上山開荒種植,形成一大批規模種植高山茶園、茶山。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全縣石崖茶種植約10000多畝,年產量約2000噸,預計產值達到1億多元。
從一家一戶小茶園,到產供銷一體化的“扶貧航母”。
種植規模初步形成后,該縣把重點放在提高石崖茶產業的發展質量上、品牌打造和產品營銷上來。近年來,該縣實施了以“改進品種、提升質量、創建品牌”為核心石崖茶產業發展戰略,扶持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茶場、茶葉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現代經營主體和產銷聯合體,大力推進茶葉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
作為石崖茶原生產地之一的大剛村近年來種植面積發展到5000畝,年產量230噸,種植戶120多戶。為了改變一家一戶小規模、小作坊經營模式,該村群眾自發成立“石崖茶專業合作社”, 并引進石崖茶加工公司,投資了380萬元實施茶葉技改、深加工項目2個,走上了“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發展。2017年,全村石崖茶實現收入1250多萬元,茶葉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全村茶葉收入5萬元以上的達28戶,10萬元以上的達20戶,全部走上致富路,大剛村也成為平樂縣首批脫貧摘帽村之一。昔日貧困村,已成功轉型為特色產業示范村。
與此同時,該縣先后投資400萬元電商產業集聚區、電商物流總部經濟園,引進了阿里巴巴、蘇寧云商、百姓樂淘、郵電購等7家國內知名電商企業入駐,建立覆蓋全縣90%以上鄉村的“農村商務網”,有效解決了農產品銷售“*后一公里”難題,使平樂石崖茶迎來快速發展的時期,催生了一大批“龍頭公司+基地+農戶+電商”、“合作社+公司+農戶+電商”、“家庭茶場+加工企業+電商”、“種植大戶+加工作坊+電商”石崖茶經營模式,使走下“懸崖”后的平樂石崖茶的“平添雙翼”,暢銷全國,遠銷東南亞、日本、韓國、歐洲市場。
陽發茶業有限公司是該縣一家集研發、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大型茶葉加工企業,擁有先進的茶葉殺青、烘炒機、大型冷庫、生產包裝車間以及石崖茶實驗室等功能室,并與廣西桂林市茶科所的合作研究石崖茶半發酵技術工藝,生產效率、茶葉品質迅速提高。該公司以有機食石崖茶為目標,聯合青龍、大發、陽安、源頭、平樂鎮的茶108戶農戶成立了平樂縣石崖茶專業合作社,并帶動周邊200多農戶種植石崖5000余畝。2017年,實現產值2000萬元,帶動貧困村貧困戶創收800多萬元。
從2017年9月起,該縣7貧困村以扶貧項目資金入股該公司,壯大貧困村集體經濟。該公司依托這筆資金的注入,擴大了生產規模,貧困村依托公司的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當年,公司按年分紅8%的利潤分配給村集體經濟165600元,7貧困村分別收2-3萬元集體經濟,有效地破解了貧困村集體經濟的“空殼”問題。一個普通茶葉加工企業打造了一個全縣茶葉產供銷一體化,引領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扶貧航母”。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