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大豆產業國際高峰論壇”上,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曉輝表示,從供給角度看,美國大豆具有現實的增產壓力,南美在2019年有巨大的增產潛力,從需求角度看,國內大豆的需求可以通過調減使用比例來降低進口需求。
王曉輝說,中國是全球*的大豆進口國,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發布的2018/2019年度中國大豆產需平衡表中,*下調了2018/2019年度中國大豆的進口預測數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和美國目前仍未就如何解決兩國貿易爭端達成一致。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未來的大豆進口數量將決定著中國以及全球的大豆價格。
從影響價格的角度來看,*長期、*根本的還是來自于供給和需求之間兩種力量的變化以及發展的趨勢。從目前情況可以看到,即將收獲的2018年美國大豆的生長形勢非常好,單產水平可能會大大超過預期。8月份美國農業部預測今年美國的大豆單產將會達到每英畝51.6蒲式耳,而且普遍認為這個單產水平被低估了。從價格來說,CBOT大豆價格從前期10美元/蒲式耳以上,降低到現在的8.2美元/蒲式耳左右。盡管前一段時間美國拿出120億美元補貼各種農業種植者,但大豆價格下降已經影響到部分農民的售糧意愿。
王曉輝表示,從減少豆粕飼用比例的角度來講的話,現在完全可以做到用人工的氨基酸添加到飼料里面去取代原來的大豆蛋白。據他了解,國內一個大型的飼料養殖企業,現在豆粕使用比例已經降低了3到5個點。從實踐角度來看,以人工合成的氨基酸來替代這些傳統的蛋白完全可以做到*的替代。
受各種因素影響,近段時間國內豆粕消費減量。從歷年肉和粕的銷售情況來看,未來豆粕消費有減少的可能性。在2017/2018年度的增長速度已經從上一個年度的7%降到了3%,今年這個速度還會繼續下降,下降幅度取決于未來在豆粕使用比例上的減少幅度。
王曉輝預計,下一年豆粕的使用總量會將會降到7000萬噸以下,這是歷史上*次國內豆粕銷量下降。豆粕供應出現的減量,要積極通過增加菜籽粕、棉粕、花生粕、DDGS等其他雜粕的用量予以緩解。從數據、實踐和具體生產來說,我們都可以做到減少大豆的進口而不影響國內的供給水平。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