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首批無化肥、無農藥的崇明新大米即將于9月底上市。記者從9月5日召開的崇明生態島國際論壇獲悉,崇明區正開展1萬畝水稻無化肥、無農藥種植,今后還將探索生產無化肥、無農藥的翠冠梨、柑橘、蔬菜等,提升崇明綠色農業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使崇明的“生態制造”成為品牌。
崇明區所提出的“生態制造”理念,即以工業化思維實現農業生產過程可控化、標準化,從而實現高品質。在1萬畝水稻種植基地,政府主導制定優質水稻全產業鏈標準,統一主栽品種、種植模式、技術指導;實行種子、肥料統一供給與管理;在此基礎上,科學制定有機肥、生物農藥施用方案、病蟲草害防治預案,提升田間管理水平,加強稻田生態保護。
監管部門每周都會對種植基地的水質、土壤等指標進行檢測。此外,稻田里還安裝了智能監測設備,可對水、土、空氣等指標進行實時監測,數據傳輸到監管部門。當監測指標發生異常變化,后臺可實現報警提示功能。
通過無化肥、無農藥大米的生產,崇明區將探索實踐對本土農業技術力量的改造提升,既要求體制內所有農業技術部門主動對標行業先進技術,成為技術成果引進、落地的推動主體,也要求現有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提檔升級。
此前,各種農業經營主體在崇明已經有過有機種植的實踐。北湖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使用有機肥、少量生物農藥、太陽能殺蟲燈、人工除草等方式進行有機大米生產;春潤合作社、新平合作社在水稻田里低密度養殖小龍蝦、鱉,使植物、動物、微生物共生互利,大幅降低化肥、農藥用量。
但是,崇明出產的農產品始終存在品牌分散、市場影響力不強的問題。如何破局?去年10月,崇明區協調八家大米生產基地,統一種源、生產規范、加工流程、冷鮮儲運、包裝設計、品牌推廣、銷售平臺,“抱團”進入市場,首批生產了近2萬噸大米產品。今年,崇明將北湖、春潤等五家經營主體組織起來,在統一標準下進行無化肥、無農藥水稻種植,對出產的大米產品進行統一營銷。
無化肥、無農藥大米的背后,有一支強大的科學團隊保駕護航:政府、科研院所和合作社三方形成產業聯盟,由市農科院、市農技中心等單位組成專家工作組,全程科技支持優質水稻生產。
如今的崇明農業仍未跳出勞動密集型的農耕老路,對標國際先進農業理念、農業技術、農業模式,差距還很大。為此,崇明區在本次生態島國際論壇期間成立生態農業科創中心理事會,旨在引進并集聚一批國內外領先的農業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讓農業新理念、新技術、新產品率先在崇明*生態島規劃建設進程中試點示范,促進農業各領域發展水平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崇明區已有意向與荷蘭、日本、以色列等國家的科研機構開展技術合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