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的土地是非常沙漠化的,我們的蔬菜都從鄰國購買,如果能研發或提供一種技術,讓我們沙漠化土地也可以生產蔬菜。”9月6日在長沙開幕的第四屆對非投資論壇首場專題論壇——“農業現化代”論壇上,吉布提國家農業部長拋出了這樣的提問。像這位農業部長一樣,許多非洲國家寄望通過借鑒中國經驗、引入中國技術,助力非洲的農業發展,讓沙漠化土地也能生長出好蔬菜。
在世界銀行農業實踐局*局長尤根·沃格勒看來,非洲發展農業,應該借簽中國的科教興國。中國有自己的農業大學、農科院等,多年來中國不斷地進行農業科技攻關,這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農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原因之一。因此,非洲國家不能夠依賴傳統的小農做法,必須投資農業的科學研究。
針對吉布提國家農業部長的提問,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隆平高科”)副總裁何久春回應稱,隆平高科在幫助非洲國家發展蔬菜種菜這一方面提供了新技術新品種,*近一年多來,給塞拉加爾帶去了大概100個品種,提供了中國的黃瓜、茄子、辣椒等品種。然后培養了當地的蔬菜合作社大概20戶,讓種植大戶的收入提到了近1倍。
尤根·沃格勒原來在世界銀行北京辦公室工作,有著30多年了解中國農業方面的發展經驗。讓尤根·沃格勒印象*深的是,中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農民獲得了土地的長期使用權,這一政策釋放了農業的潛力。正是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農民更加愿意種田,開始好好殺蟲、施肥,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產量和效率。因此,他建議非洲國家可以結合自己的國情借鑒一下中國的做法。“現在非洲只有少數農民擁有對自己土地的長期使用權,沒有長期的使用權,就覺得不可靠。如果我是一個農民,如果我不覺得這個土地會長久為我所使用,我干嗎好好對待它?””尤根·沃格勒形象地說。
有了土地,還需要生命之水。在尤根·沃格勒看來,中國絕大多數的農業土地能夠享受灌溉,而這個數字在非洲只是4%。要普及農業灌溉,離不開政策的配套和支持,政策必須要跟著技術走。但是,中國政策的支持并不等同于農業補貼,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期,農業補貼很少。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甚至可以說農民反哺了城市,因此并不是說因為中國有了補貼,才釋放了農業的效率和潛力。當然這些年中國極大提高了對農業的補貼,但是這個補貼的方法不一樣,而是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要支持。
我們了解到,本屆論壇以“深化對非投資合作、創新推動中非可持續發展和共享繁榮”為主題,由財政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國家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共同主辦。因為湖南是農業大省,而農業國際合作成為中非合作的熱門項目,因此,此次*專題論壇聚焦“農業現代化”。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