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月來,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研究生賀敬芝吃住在河北省曲周縣槐橋鄉相公莊村,每天騎著三輪車一家家走訪村民,和果農一起給果樹施肥剪枝、打藥防病,和同學一起做農作物減肥增效試驗……
“我在田間地頭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收獲很大。”她說。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院長江榮風教授說,農業產業相關專業研究生的培養,特別需要和農業產業保持緊密關系。過去培養學生大多是在實驗室進行,與農業產業脫離,造成農業科技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錯位,科研成果跟實際應用需求脫節。
為解決這個問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006年起,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張福鎖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深入農業生產一線。2009年,師生進駐曲周縣白寨鄉農家小院,開展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為農民提供面對面指導,“科技小院”由此誕生。
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以攻讀專業學位學生為主,研究生錄取后、暑假開學前,都要到小院接受1個月的新生培訓,必須住到農戶家里,了解農業生產情況,第二年再回到小院進行課題研究。研究生通常有兩年需在村里小院度過。
記者了解,“駐村”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圍繞當地農業生產中的問題來設計、開展科學研究,解決農民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師生們還開設“田間學校”對農民集中培訓,組織農民進行“田間觀摩”等展開農業生產技術服務。
江榮風介紹,在這里,學生會帶著問題、理論聯系實際地深入學習,豐富了知識儲備,同時能將研究成果應用于生產一線。
他感到,通過這種學習,學生們的科研能力、專業素質等綜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別是有助于他們切實了解農村、農民的具體情況、生活需求,知道農民的困難和向往,從而更具‘三農情懷’。”
相公莊的蘋果在曲周很有名氣,種植面積大。賀敬芝跟著果農一起學習,幫他們“梳果”“套袋”,給果樹打藥,研究果樹“落葉病”,一點點摸索果林知識。對于果農提出的果樹栽培及營養等問題,賀敬芝和同學們利用所學向果農耐心解釋,并一起實踐。
“我現在已經走訪了90戶村民,跟他們啥都聊,種植規模、肥料投入和產量、病蟲害情況等,都要記錄下來,對研究有很大幫助。”她說。
記者了解,為了做好研究,師生們向果農租了12棵蘋果樹,開展“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的試驗;并引進粘蟲板、誘蟲帶等展開物理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使用,提高果實品質。
撲下身子進行調研后,賀敬芝明確了研究課題。她認為,與過去偏重理論的學習相比,這種駐村的學習模式更能激發學習、研究的興趣。
如今,中國農業大學聯合其他院校已在河北、河南、廣西、云南等地建立了121家科技小院,涉及糧食、瓜果、蔬菜、茶葉、棉花等多個領域。今年5月,北京*科技小院項目在密云區東邵渠鎮西邵渠村啟動,科技小院逐漸成為我國農業科研、示范推廣和培養農科應用型研究生的創新平臺。
據悉,2009年以來,科技小院已培養了數百名實踐能力突出、綜合素質高的農科應用型研究生人才。其中,選擇去農業相關行業崗位工作的高達90%。
“我國農村天地廣闊,我希望將來能投身農業技術研發工作,將所學應用于農業產業一線,為農民解決問題,讓更多農民受惠,也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賀敬芝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