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長子縣宋村鄉陶唐村的千畝青椒園區里,一個個碧綠油亮的大青椒掛滿枝頭,剛下的一場太陽雨更是為大青椒增添了更多晶瑩。菜農們嘴角揚笑,采摘裝箱,干勁十足,忙得不亦樂乎,路邊整齊碼放的一箱箱青椒“整裝待發”,它們將遠銷全國各地。
大青椒是長子的特產和名片,1998年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委員會命名為“中國青椒之鄉”,享有“天下*甜椒”的美稱。
青椒種植在長子源遠流長,早在改革開放初,丹朱鎮大李村就開始種植青椒,被稱為“長子青椒發源地”,是遠近聞名的“千人千畝大棚示范村”,成為遠近聞名的青椒種植專業村。
近年來,長子縣縣委、縣政府號召并組織全縣農民發展青椒種植。長子青椒個大皮厚、色澤鮮嫩,口感純正,營養豐富,在市場上非常走俏。短短幾年時間,長子青椒種植范圍就擴大到全縣300多個村,面積7萬多畝,總產量達6000余萬公斤,遠銷全國各地,一舉成為中國北方*的青椒生產基地。
大青椒成為長子縣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大主導產業。青椒產業不僅成了長子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一個新產業,也成為展示長子特色和魅力的一張亮麗名片。
但是,由于連年露地重茬種植,病蟲害嚴重,導致青椒生產質量逐年下降,再加上菜農盲目擴大種植面積,收購價格也一路下滑,長子青椒產業漸漸走入低谷,農民增收步伐漸次放緩。
困難難不倒的勤勞智慧的長子人。丹朱鎮大李村農民李生貴通過反復試驗,研究出了一種簡易蔬菜大棚,農民朋友們親切稱為“生貴大棚”。“這種大棚把無土育苗、遮陽網和防蟲網覆蓋、水肥一體化、配方施肥、病蟲無害化生態防治、模式化栽培、標準化生產等多項技術整合到一起,不僅解決了病蟲害,還可以省水、省電、省力、省錢、省時,提高了灌溉效率。”李生貴如是說。
目前,長子縣已建立12個“院縣合作”試驗示范基地,推廣應用蔬菜連作、無抗養殖、智慧農場等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廣泛推廣網棚種植。網棚種植是露地青椒種植的一種新模式,也是目前預防青椒病蟲害的有效途徑。其原理就是將防蟲網全封閉覆蓋在棚架上,構建起人工隔離屏障,切斷害蟲的直接危害和傳播途徑,改變了過去單一依賴和偏重化學防治的做法。同時,還可以調節溫度、防風防雨防霜凍,提升青椒品質,實現增產增收。
長子縣在廣泛推廣“生貴移動大棚”和網棚種植的同時,立足黃土高原冷涼氣候,瞄準6月到7月盛夏市場間隙,摸索出一套“春青椒秋西葫蘆”一年兩茬經典種植模式。青椒早春種植盛夏采收,上市期為6月到7月,該時間段正處盛夏高熱,長江以南地區5-9月份為南方青椒上市的淡季,而山西忻州、朔州,陜西榆林等地露地青椒上市期偏晚。長子青椒抓住這個市場空隙,再加上品質優良,暢銷廣州、深圳等南方市場,取得了良好經濟效益。長子縣青椒又重新煥發“第二春”。
長子青椒人一直不忘努力恢復旱地大青椒種植。經過十余年的反復試驗,嘗試過幾十個青椒品種,今年終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長子縣本土青椒專家王書玲介紹說:“旱地青椒種植門檻低、成本小,農民投入少、收益高,但病蟲害是*難關。經過多年的反復試驗,嘗試過幾十種青椒苗,終于找到了既適合長子土質、又抗病蟲害、且產量高的青椒品種。此外根據各地不同土壤土質,我們都有不同的合適品種。”
鮑店鎮王史村村民王新民今年喜獲豐收,他樂呵呵地說:“我家今年種了12畝青椒,6月5號就開始采摘,現在已經摘了好幾茬,目前一畝地賣了近萬元,算下來畝產能有15000余斤。青椒收購價一斤*是一塊八,*也有六、七毛。種植一畝大地青椒,秧苗、肥料、旋地、地膜、水電等投入2000元就夠了,算下賬來,我家今年靠青椒年收入能有15萬元。”
長子縣蔬菜中心負責人說,長子旱地大地青椒6月開始采摘到9月結束,3個月的采摘期,拉長了青椒供應期,錯峰上市、均衡供應、價格穩定,有效吸引外地客商駐留,進而帶動露地尖椒、大白菜、甘藍等其它蔬菜的發展,有效促進全縣青椒規模化、產業化和可持續發展。
今年,長子全縣椒類種植面積27479畝,種植范圍覆蓋13個鄉、鎮、中心的164個村8000余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