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第三批廣東2018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的公布,繼惠陽區蔬菜產業園、龍門縣絲苗米產業園之后,惠州市惠城區絲苗米產業園成為惠州市第三個入選省級農業產業園的建設園地。
記者在惠城區農業局了解到,惠城區絲苗米產業園創建主要由橫瀝鎮、蘆洲鎮和水口街道三個鎮(街)組成。根據規劃,2018—2020年產業園計劃總投資3.5億元,除省級財政專項資金5000萬元以外,還將整合各級涉農財政資金3000萬元,社會投資2.7億元。主要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流轉補貼、產業融合、科技與信息支撐、公共區域品牌、貸款貼息、投貸補等方面。
為什么絲苗米可以成為惠城區現代產業園的主導產業?
“惠城區是絲苗米的天然分布區。”惠城區農業局黃新明介紹,惠城區自然環境稟賦高,擁有適宜絲苗米種植的水質和未污染的土壤等資源優勢,“惠城區潴育型水稻土約占水田面積的85%,土壤肥沃略帶沙質,非常適合生產優質絲苗米。”
2017年,園區農業總產值為19.8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14.76億元;園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2.28萬畝,糧食14.19萬畝,其中水稻的播種面積為10.19萬畝,占糧食作物的71.83%,是全區種植面積*的農作物,也是重要的傳統優勢產業。
目前,園區水稻總產量為3.67萬噸,主要種植模式為雙季稻,通常早造種植常規稻,晚造種植雜交稻,冬季農田基本閑置。作為*現代農業示范區的主導產業之一,惠城區水稻產業通過多年建設,整體產業基礎較好,其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6%以上,良種覆蓋率99%。
除自然優勢外,惠城區水稻產業組織化程度高、科技創新能力強。目前全區擁有從事水稻產業化的農業龍頭企業2家,*農業龍頭企業1家,市級農業農頭企業1家,糧食農民專業合作社50多家。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廣東海納農業有限公司集水稻研發、生產、加工、銷售及觀光于一體,并與國內*農業高校、研究所等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建有現代農業院士工作站,2017年其產值達4億元。
惠城區絲苗米產業園接下來將如何建設?
根據產業園的區位與交通、資源稟賦、優質稻種植分布及特點,結合優質稻全產業鏈發展現狀,黃新明指出,產業園將突出以新型經營主體為載體的核心示范平臺帶動輻射,以市場導向、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地域相對集中等為原則,形成“一心、兩區、一聚落”的空間結構,推動絲苗米產業全產業鏈發展。
其中,“一心”指的是絲苗米產業園核心;“兩區”指的是三產融合發展示范、絲苗米原料生產區(包括: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基地、生態高效農業示范基地、智慧農業示范基地、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一聚落”指的是產村融合發展聚落。
據悉,惠城絲苗米產業園的建設由廣東海納農業有限公司做為牽頭實施主體,創新建設模式和管理機制,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運營、農民受益、共享發展的現代農業園區。
根據規劃,到2020年,惠城絲苗米產業園農業總產值達到22億元,主導產業產值達12億元以上,主導產業產值占產業園農業總產值50%以上,帶動農戶數達10000戶以上,產業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3萬元,年均增14%以上,高于當地平均水平15%以上。
據悉,園區內合作社將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依托園區龍頭企業發展訂單農業,在生產中形成了“公司+農戶+訂單”的生產模式,逐步做強“鵝城大米”區域公用品牌和“水中鯉”等企業品牌;產后引入“價格保底”機制,保障農戶收入穩定,并按“三金”即土地流轉租金、務工薪金、入股收益金等形式分配收益,帶動農民增收。
在品牌打造方面,打響綠色優質“絲苗米”的知名度,培育出一個知名度高的區域公用品牌“鵝城大米”,農產品基本實現“三品一標”認證。
在農業科技化方面,提高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0%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以上。重點加強以有機米、富硒米、發芽糙米、富硒鐵營養強化米及副產品的精深加工業,并實施“互聯網+優質稻”行動,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實現從生產加工、包裝、倉儲、運輸等全程可追溯,真正做到讓消費者放心。
值得一提的是,產業園還將充分挖掘客家文化、農耕文化等文旅資源,營造農業科普旅游產品的精品形象,打造惠州及廣東的開放式生態型農業科普、環保教育中心,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創新發展,建設成為“廣東絲苗米”的重要產區和“鵝城大米”的對外“窗口”。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