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我放棄高薪,辭職回鄉發動鄉親克服種種困難種梨致富。11年來的努力,換來了集體村的大變化:年游客量從不足萬人到100萬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從5300元漲到21000元。我誠心實意的付出換來鄉親們一句‘愿意跟著孝前干!’這讓我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近日,在巴南區各鎮街,二圣鎮集體村黨委書記鄭孝前和美亨柚子種植股份合作社社長陳開容等現身說法,為群眾傾情講述自己的奮斗故事,極大增強了各鎮街群眾實現鄉村振興的信心和決心。
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振興。近年來,巴南區念起“送”“挖”“種”三字訣,深入挖掘、充分發揮巴南文化底蘊,以文化為媒,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現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讓正能量搶占農村文化陣地。
“送”:持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
軍鼓舞、梆鼓舞、小品、舞蹈、小合唱……前不久,一場精彩的文藝演出在巴南區雙河口鎮舉行。整場演出,動聽的歌曲、優美的舞蹈、詼諧幽默的小品等贏得了在場觀眾們的陣陣掌聲,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巴南區的文藝工作者們用高水平的藝術呈現,帶來了15個“接地氣”文藝節目,為村民們送上了一場豐富的文化大餐。
據巴南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一直以來,巴南區念起了“送”字訣,持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動文化下鄉,用*文化供給提振農村精氣神。
巴南區深化實施“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的點單配送服務模式,相繼舉辦“喜慶十九大·共圓中國夢”“六進”文藝宣傳、戲劇進校園、渝州大舞臺等系列活動,將惠民電影、文藝演出、文博展覽、文化講座和文藝培訓等4000余場流動文化服務送到基層,服務群眾達80萬人次,有效解決公共文化服務“*后一公里”問題。
同時,巴南區還開展夢想驛站活動,贈送各類圖書、宣傳冊300余本(冊),贈送家風春聯卷軸200余副,服務過往回鄉旅客600余人,為廣大農村朋友送去了文藝演出、文博展覽、圖書借閱、春聯寫贈、惠民電影等文化大禮包,形成了具有濃濃年味的文化互動集市,拓展“送文化下鄉”特色文化品牌內容。
“挖”:發掘鄉村*文化遺產
巴南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巴南區在念好傳統文化特別是鄉村文化遺產“挖”字訣上做足了文章。
據巴南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加強了對鄉村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實地調研了老母廟摩崖石造像、朱家大院、楊滄白故居等鄉村文物資源,全面開展了第四批區級非遺項目申報工作,鼓勵各鎮街積極申報體現農耕文明的非遺項目,夯實了文化遺產資源基礎。同時,將具備條件的巴南觀賞石文化、木洞油酥鴨和巴渝傳統木雕申報為市級文化遺產。
在鄉村文物保護修繕工作方面穩步推進。該區以古鎮、古街、古村落文物保護單位為重點,全面實施朱家大院、木洞福音堂、黃啟璪舊居等的保護修繕工作,南泉中央政治學院(彭氏民居)、丁雪松舊居保護修繕工作、雙星橋搬遷保護工作將于今年完成,進一步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
同時,巴南還大力弘揚鄉土文化遺產,系統梳理鄉土文化變遷過程,成功舉辦了“巴縣舊影”“文明之海”等文物圖片展,不斷提升群眾的文化自覺意識。
為推動*鄉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古老鄉土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風采,巴南區還召開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研討會,建成巴南博物館并對外免費開放。博物館再現了巴南深厚歷史底蘊和濃郁人文色彩,充分展示全區*鄉土文化,開放僅一個月,接待觀眾上萬人。
“種”:文藝創作氛圍濃、成果豐
要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廣泛播撒文藝創作的“種子”才能實現社會主義文藝大發展、大繁榮。
據巴南區文聯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區巴大力實施文藝“金字塔”工程,下發了推進基層文聯組織建設指導意見,在各鎮街建立文聯組織,并試行在村居建立文藝愛好者協會,推動文藝創作發展。今年以來,巴南區把鄉村振興作為全年文藝創作主題,充分利用區重點文藝創作扶持管理辦法,組織文藝工作者深入木洞鎮、安瀾鎮、二圣鎮等地采風,創作了新木洞山歌、鄉村新風貌詩歌、鄉情鄉愁鄉音散文等一批作品,面向全社會舉辦第九屆“珍珠兒歌(鄉村文化振興主題)”擂臺賽,舉辦脫貧兒歌進山村活動。
目前,該區已舉辦專題攝影展覽和在鎮街舉辦鄉村振興主題演出15場,創作反映巴南新時代新農村新氣象的文藝作品50余件,平面藝術1300余作品,其中舞蹈《山溝里的音符》榮獲2018“放飛中國夢”第四屆重慶市“小白鴿”少兒舞蹈大賽創作組二等獎,深受群眾好評。
去年以來,巴南區文藝工作者創作推出了一大批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文藝作品,5件*作品獲得區級扶持。全年組織文化骨干創作文藝作品500余件,其中兒歌評論集《兒歌散議》入圍2017年重慶市重點文藝創作項目資助;書法《大西南賦》獲市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值得一提的是,巴南區還創辦文藝品鑒品牌,提升群眾文藝鑒賞力。該區文化委與區文聯聯合創辦“麻雀藝評”鄉土文藝評論,將高雅的文藝評論引進民間,融展演、講座、輔導、沙龍、競猜于一體,發動基層群眾搞文藝評論,化文藝理論‘高大上’為百姓可口‘麻辣燙’,引領百姓從‘看熱鬧’到‘看門道’,從外行人變成內行人,真正提升市民文藝素質,鑒賞水平。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