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慶區“慈善+志愿+社會組織”關愛空巢經驗交流會日前在舊縣鎮政府大禮堂舉辦。由鄉土志愿服務隊孵化成的3個鄉鎮助老服務協會,領取了社會組織銅牌,10名志愿者被評為“*美善行人”。
據了解,2016年4月,延慶區慈善“1+1”關愛空巢助老項目在大莊科鄉啟動。兩年多來,在延慶區慈善協會的推動下,助老服務隊不斷壯大,從*初的1個鄉發展到15個鄉鎮全覆蓋。如今,全區137個村的902名志愿者,為1163位空巢老人提供專業化的上門服務,打造出“慈善+志愿+社會組織”的“造血式”山區農村助老模式。
養老難,農村的養老更難。農村老人收入水平低、身體狀況差,導致*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成問題。濃重戀家戀鄉情結,讓老人拒絕走進養老機構。“孤獨、抑郁、沒安全感,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很多老人內心極度渴望被關心,又排斥陌生人走進他們的生活。”慈善協會負責人說,解決農村的養老問題,關鍵是服務者要走進老人內心,而本土的助老志愿服務隊恰恰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志愿者們都是土生土長的村里人,濃濃的鄉情是志愿者服務的源泉。“我們幫助的都是村里看著我們長大的老人。”大莊科鄉思語志愿服務隊隊員高穩榮說。志愿者大都和老人們有著幾十年共同生活的經歷,他們以親人的情懷融入老人的世界,給老人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慰藉。正是相似的生活環境,讓志愿者和老人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老人需要什么我們就干什么。”除了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理發等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服務,志愿者還能根據老人的需求提供春耕、應急、農收、暖冬等個性化服務,讓每一項服務都做到老人的心坎上。
每名志愿者手中都有一本小冊子《延慶慈善“1+1”關愛空巢助老項目制度匯編》,里面根據志愿者的經驗總結制定了22項制度,比如理發服務每月1次,助農服務每次至少3小時等。
原來,延慶慈善“1+1”關愛空巢助老項目依托的是鄉鎮的“草根”服務隊,為了解決“草根”服務隊組織程度不緊密、自由隨意發展的問題,延慶區建立了三級管理體系,區級以慈善為引導,鎮級由志愿服務隊隊長內部管理,村級由小組長分片管理,而小冊子中的22項制度是大家工作中遵守的約定。定立制度是為了更好地提供規范性服務,區慈善協會還會為志愿者們開展養老護理、家政保潔、理發等專業技能培訓,提高志愿者服務水平。
2018年,該項目成功孵化了3個社會組織。這標志著延慶區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以慈善協會為引領、志愿者為骨干、社會組織為載體的“慈善+志愿+社會組織”助老服務模式。由本土農民組成的“草根”服務隊,正向著有制度、有組織、有管理、有要求的“正規軍”不斷邁進。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