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2018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共同獲得生命科學獎,馬大為、周其林、馮小明共同獲得物質科學獎,林本堅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說起袁隆平大家都不陌生,88歲高齡依舊用心耕耘自己摯愛的水稻事業,這個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男人究竟有何種魅力?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世界”!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世界
簡介
1930年9月生于北京
江西省九江市縣人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
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
雜交水稻科研之路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
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
1974年育成*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1975年研制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為中國已取得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開發成功后開展雜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增產5%-10%,且米質一般都較好;
1997年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產雜交水稻形態模式和選育技術路線,開始了“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
2016年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
2018年5月位于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的有機覆膜直播試驗示范田進行測產驗收,測得畝產1065.3公斤,創下海南省水稻單產歷史*紀錄。9月領銜的“超優1000”攻關項目,在云南省個舊市大屯鎮新瓦房村通過了專家組測產驗收,達到畝產1152.3公斤的成績,不僅突破了每公頃17噸的大關,更創造了超級稻畝產新高。
不重名利 一心牽掛水稻科研
八十年代,國際組織給袁隆平的獎項多得像米粒一樣。中國有九億農民,他一個人,相當于干了兩億農民的活。有人預估,他的種子共創造效益5600億美元。假設其中分零頭給他,那么他的資產就會大致與當時世界首富相當,那么袁隆平的真實情況是什么樣的呢?請聽小農菌為大家一一道來!
1998年,許多媒體爭相報道一條新聞,當時我國*一宗無形資產評估價值額項目——“袁隆平”名字品牌價值為1008.9億元,2000年,中國*個以科學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隨后70歲的袁隆平出任了“隆平高科”董事長一職,消息傳出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很多人懷疑,袁隆平從此是否會放棄雜交水稻事業,轉到商場上發展?更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幾年后,袁隆平又辭去了“隆平高科”董事長的職務。
袁隆平一生老實本分,不重名利,一心撲在水稻科研上。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水稻南優2號,增產20%,1976年開始推廣;1980年,海外的圓環種子公司青睞這項科研成果,向中國種子公司支付了當時可謂天價的20萬美元首期專利轉讓費,袁隆平一分也沒有要。為配合這次專利轉讓,他以專家身份去美國做了4個月技術指導。回國后,他所得的報酬數千美元被農業部悉數收繳,然后重新發給他每天20元人民幣作為出國補貼。第二年,國家科委、農委重獎雜交水稻發明人10萬元獎金,但單位轉手分下來,袁隆平僅得5000元。1998年,國家國資局對“袁隆平”品牌進行了無形資產評估,認定價值1000億元人民幣,而在這一年,他的月工資才1600元。袁隆平心平如鏡,無怨無悔。如今,他依然過著樸素無華的生活,執著追求雜交稻夢想。
對水稻科研有貢獻的不止袁隆平!
一提到水稻,很多人*個想到的也是袁隆平。當然對我國雜交水稻事業做出貢獻的并不僅僅只有袁隆平,和袁隆平一起獲獎的李家洋和張啟發也值得我們記住!他們也是赫赫有名的水稻“大家”,在袁隆平取得突破性進展后,他們又開拓性地把現代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技術應用于水稻育種中。
其中,中科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就創造性地構建出了水稻“*F2群體”,這個“*F2群體”有什么用呢?簡單來說,就是控制水稻穗粒大小的基因。這樣一來,雜交水稻中,雜交育種的隨機性就被顯著地降低了,雜交水稻育種也變得更加方便。除了這一成就之外,張啟發教授,還提出了“綠色超級稻”的構想和目標。
和張啟發在雜種優勢的工作相輔相成,這次,獲得“生命科學獎”的李家洋對于雜交水稻也有著巨大的貢獻。李家洋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很多水稻種植戶不知道他長什么樣,但是他培育出的水稻很多人都見過。
20世紀中期,國外的小麥育種專家培育出30多個矮稈或半矮稈的、具有高產、抗病等突出優點的小麥品種。“植株矮、穗數多、產量高”,這樣的農作物品種,一直以來也受到國內外農民的歡迎。李家洋不僅讓雜交水稻變得好吃,還讓雜交水稻變得好看,很多人笑稱他說雜交水稻的“整形師”。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