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稻*定量栽培技術超高產現場觀摩與交流會”在云南個舊市舉行,來自農業農村部水稻專家組和作物學會作物栽培委員會水稻學組的專家,考察了云南個舊市大屯鎮、蒙自市草壩鎮的超高產百畝方。其中,個舊市大屯鎮的百畝方,*田塊達到1209.5公斤/畝,再創百畝方高產紀錄。這一套“藏”于水稻栽培全過程,連續4年創下高產紀錄的新技術,到底是怎樣的呢?
“以往的水稻栽培往往靠實踐經驗,缺乏*定量的原理和方法,高產紀錄的出現,往往帶有偶然性,重演率低,難以兼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綜合效應。”我國*水稻栽培專家、水稻*定量栽培技術創始人凌啟鴻教授說,水稻*定量栽培根據水稻高產生育的基本規律,做到“生育有模式、診斷有指標、調控有規范、措施可定量”,將栽培從憑經驗到能夠定量,用工程技術的方法,設計栽培方案“按圖施工”,使得措施應用時期*合適、數量**,也使得基層農技員和農戶易學、易懂、易掌握。
水稻*定量栽培理論技術體系是由凌啟鴻教授帶領揚州大學農學院(江蘇農學院)和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的水稻栽培團隊歷時30多年協同創立的,是我國首創的先進栽培理論技術體系。
南京農業大學丁艷鋒教授介紹說,這套技術理論體系的關鍵點之一,在于摸索出了水稻施肥的關鍵參數,過去施肥就是“一炮轟”,前期的秧苗分叉多、看起來長勢很旺,但到了結實期,成穗率卻很低,前期“虛胖”,*后農戶們常常是“笑苗哭稻”。“就像人的一日三餐,早餐、中餐、晚餐要定量,吃多了會虛胖,吃少了又會營養不足。”丁艷鋒說,這套理論體系探索出的就是一套科學實用的水稻“營養餐”,即根據作物的目標產量、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土壤肥力,以及當季的需求量等指標,*測定水、肥的供給量。播種、插秧、灌溉、施肥,將這些看似傳統的農耕技術,都做到了*定量,從而發揮了水稻的高產潛力。
南京農業大學水稻栽培團隊早在2005年就在云南建立了專家工作站,著力推廣水稻*定量栽培技術的研究示范。“由于該原理符合水稻高產的生育規律和栽培技術定量原理,因而在全國各稻區具有普遍的指導性和適用性。該技術在全國17個水稻主產省5年累計應用1.4億畝,累計增糧72.4億公斤,增效278.4億元。”揚州大學戴其根教授說,這說明了這是一套適用于不同產量水平、不同品種、不同生態條件的普遍適用的栽培技術。
不僅僅連續多年帶來“高產”,這套栽培技術的關鍵優勢還在于“綠色”“生態”。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李剛華說,根據田間實踐,新技術的使用能有效減少肥料用量15%左右。“別小看了這15%的‘減肥’,帶來的生態效益不容小覷,水稻極易染上被稱作‘稻癌’的稻瘟病和紋枯病,那樣的話,就會大面積倒伏、減產,甚至絕收。”*定量栽培技術講究通風性、透光性,有效降低了水稻病的發病概率,減少農藥用量20%以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