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雖然是水稻大家族的相對小眾品種,但對于雙季稻種植戶來說,卻關系到每年家庭收入的增減。近年來,由于受到收購市場影響,安徽省早秈稻種植戶收入呈現出逐年下降的態勢。
單產有增有減
宣城市宣州區古泉鎮詹茂林今年種了100畝早秈稻。 “今年早稻單產還是不錯的。 ”他告訴記者,平均畝產900斤,比去年略有提高。但當涂縣大青山管委會桃花村種植大戶孫宗富卻沒有那么幸運,他對記者說,由于在早稻收割季節受到大風影響,早稻大面積倒伏,單產只有800多斤,比去年減收100多斤/畝。
省物價局成本調查監審局王彬馳向記者介紹,總體上看,今年入春以來,安徽省南方早秈稻主產區早稻苗情普遍較好,早稻生長期、收獲期風調雨順,基本未受較大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戶更多地使用優良品種,早秈稻品質較上年有所提升。今年安徽省早秈稻畝產為466.63公斤,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8.56公斤/畝,增幅4.14%。來自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信息,今年國內早稻單位面積產量398公斤/畝,比去年增加了10公斤/畝;全國早稻總產量572億斤,比去年減少26億斤。
收購價大幅回落
詹茂林感嘆,去年自己早秈稻的平均銷售價格還有1.25元/斤,今年早秈稻只賣到1.1元/斤。安徽省物價部門抽樣調查顯示,今年安徽省農戶早秈稻平均出售價格114.51元/百斤,與上一年度平均銷售價格127.53元/百斤相比,下降了13.02元/百斤,降幅高達10.21%。記者從省糧食局了解到,8月20日至26日,安徽省早秈稻收購價和出庫價是118元/百斤和121元/百斤,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3元/百斤和14元/百斤。截至8月31日,安徽省全社會累計收購早秈稻98062噸,其中糧食部門早秈稻收購量23541噸。
早稻托市價格由去年的130元/百斤下調到120元/百斤,對新稻市場價格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多年托市政策的保護下,*收購價成為稻谷市場的“天花板”價格。本年度早秈稻*收購價格的下調,無疑壓低了新季稻谷價格,必然造成新稻低開的現象。
收入步步走低
詹茂林從事早稻種植已有四年時間,“早稻種植收入是一年不如一年。 ”他無奈告訴記者,種子、農藥、化肥費用年年都在漲,但早秈稻市場銷售價格卻在下跌。從詹茂林的早稻種植投入可以看出,農藥、化肥費用200多元/畝,種子費用60元/畝,雇工費用100元/畝,機械費用200元/畝,耕地租金200元/畝 (耕地年租金400元/畝,分兩季分攤)。合計各項投入,約800元/畝。以平均銷售價格1.10元/斤和平均單產900斤計算,每畝產值990元,每畝毛收入190元左右。
來自省物價部門的調查,由于早秈稻出售價格的下跌,完全抵消了畝產增加對利潤的影響,今年早秈稻種植戶每畝平均凈利潤105.34元,比去年減少了21.3元;每畝平均現金收益508.71元,比減少66.31元。王彬馳告訴記者,農戶早秈稻凈利潤和現金收益大幅下降,在2014年的時候,農戶早秈稻凈利潤和現金收益分別是237.68元/畝和668.96元/畝,但今年農戶早秈稻凈利潤和現金收益下降到105.34元/畝和508.71元/畝。
種植意愿趨淡隨著種植收益的下降,國內早稻種植面積呈現萎縮趨勢,今年國內早稻播種面積7187萬畝,比去年減少了525萬畝,下降了6.8%。與全國其它地區一樣,安徽省早稻面積也處于縮減狀態,據省農委對全省6個雙季稻種植縣監測發現,本季早稻種植面積125萬畝,比上一年度減少7.9萬畝。安慶市農委種植業局總農藝師陳再高介紹,隨著農村土地流轉規模的不斷擴大,種植大戶種植雙季稻和種植單季稻相比,雙季稻合計平均畝產約1600斤,只比單季稻平均畝產高出300斤左右。在種植投入上看,大戶種植雙季稻的投入要明顯高于單季稻,使得其種植積極性降低。
針對早稻面積逐年減少的原因,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首席統計師侯銳分析,由于早稻單產低,品質較差,價格也不理想,加之“雙搶”勞動強度大,導致農民種植早稻的積極性不強,部分農戶選擇 “雙季稻改單季稻”。同時,國內部分地區休耕輪作面積增加,也減少了早稻種植面積。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