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斯阿爾納村坐落于有高原“小江南”之稱的新疆昭蘇縣,由于海拔高、氣候涼,當地的農作物主要以小麥、油菜花為主,一年忙碌下來,刨去成本和生活開銷所剩無幾。近兩年,村里人發現當地濕潤氣候很適合一種食用菌“丘菇”生長,其大多生長在天山腳下,故而被稱為“天山紅菇”。紅菇不但產量高,種植簡單,而且口感極好,深受人們喜愛。村民們嘗試著種植,想不到收益豐碩而且遠銷全國各地。
看著種植紅菇的村民們蓋上了新房、開上了小車,伍君雖然眼紅,但一想到自己捉襟見肘的經濟狀況只能望而卻步。當昭蘇縣農村信用社得知伍君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后,向他介紹了扶貧小額信用貸款。有了5萬元的啟動資金,伍君種了160平方米天山紅菇,沒想到*年純收入就達到了兩萬元,今年他又擴大了種植面積,預計收入可以達到3萬多元。
據了解,近年來,人民銀行昭蘇縣支行圍繞“*扶貧、*脫貧”,以金融“活水”撬動產業發展,“貸”動貧困戶摘窮帽、拔窮根,與“訪惠聚”工作隊、村“兩委”充分對接,結合縣域實際情況,推出“銀行+貧困戶+技術指導培訓+上門收購產品”紅菇種植扶貧路子,大力推動特色種植,為塔斯阿爾納村各族群眾撐起了“脫貧致富傘”。
“種植紅菇收益比小麥和油菜花高多了,這要感謝黨的好政策,要不是銀行給我貸款買菌種,我想都不敢想能有自己的紅菇基地。”伍君看著自己的紅菇基地欣喜地說,“紅菇生長至成熟的周期很短,秋季種植1個月即可收獲,冬季大棚種植兩個月即可收獲。若管理妥善,采摘完成后,菌種還可以一直使用,種植戶的成本低、收益快,我們想不富起來都難呢!”
像伍君這樣,在小額扶貧貸款的支持下種植紅菇、走上產業脫貧的村民慢慢多了起來?,F在村里成片成片的紅菇,像天山腳下撐起的“小紅傘”,載著塔斯阿爾納村民們的夢想,暢銷至大江南北。
為了形成產業集群效應,鞏固提升“天山紅菇”種植模式,人民銀行昭蘇縣支行與扶貧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加強溝通協作,在昭蘇縣烏尊布拉克、薩爾闊步等鄉復制推廣天山紅菇種植模式,做好、做活了金融扶貧這篇大文章,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在資金、技術、銷路鏈條式閉環扶貧模式下,天山紅菇種植戶從2017年的近20戶增長到了今年的80多戶,其中43戶貧困戶獲得了124.5萬元的扶貧小額貸款。“沒想到長在家門口的紅菇成了我們脫貧致富的‘活寶貝’,以后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紅火!”村民們望著這些“小紅傘”心里樂開了花。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