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云南省委辦公廳、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全文如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的通知》精神,全面貫徹鄉村振興戰略,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全省農業綠色發展,打造世界*“綠色食品牌”,結合我省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空間優化、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穩定為基本路徑,以糧食安全、綠色供給、農民增收為基本任務,以制度創新、政策創新、科技創新為基本動力,以農民主體、市場主導、政府依法監管為基本遵循,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發展布局,持續改善產地環境,保護利用農業資源,提升生態服務功能,把綠色發展導向貫穿農業發展全過程,全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發展新格局,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為打造世界*“綠色食品牌”,貫徹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支撐。
發展目標。全面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格局。
產地環境更加生態環保。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5%,農膜回收率達到80%;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0%以上,濕地面積不低于845萬畝,濕地保護率達到52%,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87%。到2030年,化肥、農藥利用率進一步提升,田園、草原、森林、濕地、水域生態系統進一步改善。
資源利用更加節約高效。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8768萬畝以上,耕地質量平均比2015年提高0.5個等級,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以上。到2030年,全省耕地質量水平和農業用水效率進一步提高。
綠色供給能力明顯提升。到2020年,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1850萬噸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品牌農產品占比明顯提高,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加快發展。到2030年,努力把云南建成全國*的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進一步提升茶葉、花卉、蔬菜、水果、堅果、中藥材、肉牛、咖啡等8個重點產業國際國內影響力。
優化農業主體功能與空間布局
推進農業功能區建設。加快推進全省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劃定和建設工作,落實工作經費、細化工作任務、規范工作流程,力爭在2019年年底前,全省完成52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任務,成果建檔立冊、上圖入庫。積極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啟動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工作,支持各地區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定期開展主要農產品生產監測,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立足我省自然資源條件,將農業發展區域細劃為優先發展區、適度發展區和保護發展區,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產業集中、優勢突出,市場需求與資源稀缺程度相匹配的農業生產力布局。滇中地區重點發揮城市經濟圈的核心和龍頭作用,按照農業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充分挖掘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和市場優勢,聚合生產要素,全產業鏈打造果蔬、花卉等產業。滇東北地區重點發展中藥材、水果、生豬、牛羊、蔬菜、花卉、冷水魚等產業。滇東南地區重點發展中藥材、蔬菜、水果、生豬、牛羊、茶葉等產業。滇西地區重點發展堅果、牛羊、生豬、蔬菜、中藥材、水果、食用菌等產業。滇西北地區重點發展牛羊、生豬、中藥材、堅果、水果、食用菌、冷水魚等產業。滇西南地區重點發展茶葉、咖啡、熱帶水果、堅果、中藥材、食用菌等產業。
加快重點優勢產業發展。以打造世界*“綠色食品牌”為目標,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發展模式和“科研+種養+加工+流通”全產業鏈發展思路,圍繞茶葉、花卉、蔬菜、水果、堅果、中藥材、肉牛、咖啡等8個重點產業,突出有機化、規模化、商品化、*化,加快形成品牌集群效應,迅速占領行業制高點。到2020年,力爭形成若干個綜合產值千億元級的大產業。
推進貧困地區農業綠色發展。結合貧困地區資源稟賦,堅持保護環境優先,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實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貧困戶的全覆蓋,推進產業*扶貧。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優質特色農產品,把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支持貧困地區開展生態文化產業園、田園綜合體、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現代農業莊園和特色小鎮等示范創建,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實現貧困地區區域經濟融合發展和貧困農戶持續穩定增收。
提升農業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
加強農業資源環境管控。堅持*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實占補平衡等政策措施,強化耕地、草原、漁業水域、濕地等用途管控,嚴控圍湖造田、濫墾濫占草原等不合理開發建設活動。以縣為單位,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發展產業目錄,明確種養業發展方向和開發強度。落實畜禽規模養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畜禽污染防治配套設施建設,加大對畜禽污染企業的依法查處力度。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評價,探索實施綠色有機農產品產地掛牌保護制度。適時執行高風險水體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推進重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加強耕地土壤管理。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定期開展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調查,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面積和分布,劃定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開展耕地土壤和農產品協同監測,科學評價污染狀況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制定實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采取農藝調控、結構調整、替代種植等措施,*限度降低農產品重金屬超標風險。實施土地整治,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地改造。以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重點,建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協調機制。在石漠化地區和重要湖泊、水源地及水資源匱乏地區,穩步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積極探索推廣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綠色高效的生產技術模式,降低耕地利用強度。
嚴格水資源管理。開展取用水總量全面調查,健全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對取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地區,暫停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許可,對用水大戶實行計劃用水管理。全面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按照總體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原則,加快建立合理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和節水激勵機制。健全基層節水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完善灌溉用水計量設施,推進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推廣農作物節水抗旱技術。嚴格控制地下水利用,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開發利用地下水,要進行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在地下水易受污染地區,優先種植需肥需藥量低、環境效益突出的農作物;在水資源問題突出的地區,適當減少用水量較大的農作物種植面積,改種耐旱作物和經濟林。
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種質資源。全面普查農作物種質資源,加快省級農業種質資源數據庫建設。加快*和省級種質資源庫、畜禽水產基因庫和資源保護場(區、圃)規劃建設,推進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定和育種。加強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建設,推進瀕危野生植物資源原生境保護、移植保存和人工繁育。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開展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調查和專項救護。加強外來物種風險監測評估和防控,建設生物天敵繁育基地和關鍵區域生物入侵阻隔帶,擴大生物替代防治示范技術試點規模。
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
防控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業轉移。嚴格執行農田污染控制標準,依法禁止未經處理達標的工業和城鎮污染物進入農田、養殖水域等農業區域。嚴格控制在優先保護類耕地集中區域新建有環境污染風險的工業企業。依法取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環境污染嚴重的生產項目。開展重污染行業專項環境治理,實行建設項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等量或減量替代。加大對破壞農業資源環境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強化經常性執法監督管理制度建設。嚴格執行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及效果評價標準,開展污染耕地分類治理。劃定云南省土壤環境保護優先區,開展土壤污染有關因子的檢測分析。
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使用。制定云南省化肥農藥減量增效三年行動方案,繼續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行動。依法規范化肥、農藥、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市場秩序,嚴厲打擊非法制售和使用違禁農(獸)藥的行為。加強農藥風險監測,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源農藥。規范限量使用飼料添加劑,減量使用獸用抗菌藥物。開展有害生物預警監測。示范推廣綠色防控、統防統治和科學用藥技術。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綜合示范,分區域、分作物優化集成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配套技術。
推進秸稈和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嚴格依法落實秸稈禁燒制度,積極推廣農作物秸稈機械化還田和“一翻兩免”耕作模式,鼓勵整鄉、整村開展農作物秸稈還田。完善秸稈收儲利用體系,發展高附加值利用產業,提高農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等綜合利用水平。加強畜禽糞污收集、貯存、處理、利用設施建設,全力推進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大力推廣畜禽糞污、沼渣、沼液還田綜合化利用技術。加快推進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依法落實規模養殖場環境評價準入制度,明確各級政府屬地責任和規模養殖場主體責任。
推進廢舊地膜和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建立以“市場主體回收、專業機構處置、公共財政扶持”為主要模式的農膜、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和集中處置體系。在大田作物、設施農業等推廣加厚地膜應用,開展可降解地膜應用示范。嚴格執行國家農用地膜標準,依法強制生產、銷售、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地膜。探索地膜使用量控制機制。推行使用易于回收處理和再生利用的包裝材料,鼓勵使用大容量包裝、水溶性包裝,探索建立農藥包裝回收追溯體系。
加強生態系統養護與修復
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以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重點,集成推廣應用農業綠色發展技術,探索區域農業循環利用機制。推進全省茶園全部綠色化。引導畜牧業生產向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支持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試點和生態循環養殖小區建設。因地制宜發展“豬—沼—果”、林下經濟等生態循環產業模式,構建種養結合、環境優美的田園生態系統。開展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建設,推行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生產模式。推行漁業健康生態養殖模式,合理確定湖泊、水庫、灘涂等養殖規模和養殖密度,加強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和示范縣建設,強化水產養殖污染防控。加快推進跨境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試點。推廣低碳、低耗、循環、高效的加工流通技術模式。
加強草原管理和保護。加強對全省草原面積、等級、產草量、載畜量等情況的調查,強化草原征占用審核審批管理,規范草原經營權流轉。以5年為1個周期,對生存環境惡劣、退化嚴重、不宜放牧以及位于大江大河水源涵養區的草原實行禁牧補助,對禁牧區域以外的草原實施草畜平衡獎勵,引導鼓勵牧民在草畜平衡的基礎上實施季節性休牧和劃區輪牧,形成草原合理利用的長效機制。
加強水生生態保護和修復。在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建立水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保護站和救護站。加大對土著魚人工馴養繁育技術研究力度,促進水產種質資源可持續利用。在滇池、撫仙湖、洱海等九大高原湖泊,金沙江、珠江、瀾滄江、紅河流域等重點水域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力度,增加濾食性魚類和土著魚投放數量,改善水域生態環境、恢復漁業資源種群。堅持和完善禁漁區、禁漁期制度,在重點湖泊、大型水庫建設漁港碼頭,建立健全捕撈量和漁船數量“雙控”制度。嚴厲打擊“電、毒、炸”“絕戶網”等非法捕撈行為。嚴格涉漁工程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和補償監督管理,落實水生生物資源及其水域環境損害補償制度。完善水生野生動植物經營利用管理制度。
加強林業和濕地養護。推進濕地認定工作,構建濕地分級管理制度,嚴格保護省級以上重要濕地、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開展退化濕地恢復和修復,嚴格控制開發利用和圍墾強度。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實施天然林保護全覆蓋政策,完善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補助政策。加快構建退耕還林還草、退耕還濕,以及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長效機制。
健全創新驅動與約束激勵機制
創新科技支撐體系。組建云南綠色食品國際合作研究中心,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高效科研創新機制與組織模式,吸引全球*人才和創新團隊,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完善科研單位、高校、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協同攻關機制,引導扶持高校、科研院所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緊密聯結的科技創新聯合體,圍繞農業綠色生態、提質增效開展聯合攻關。完善農業綠色科技創新成果評價和轉化機制,探索建立農業技術環境風險評估體系,支持科研院所開展自主新品種研發以及國際優良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和應用工作。支持經營主體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機械化的種子、種苗和種畜禽繁育基地。
落實生態補貼制度。推進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建設。逐步建立與耕地地力提升和責任落實相掛鉤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機制,完善機械化深松整地補助政策,落實國家漁業補貼政策。完善耕地、草原、森林、濕地、水生生物等生態補償制度,支持退耕還林還草。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拓展企業抵(質)押擔保物種類,推廣生產設備等動產抵押業務,推行產業鏈金融。支持發展綠色生態農業保險產品,建立保貸聯動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資源節約、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動物疫病凈化和生態保護修復等農業綠色發展領域。
建立健全綠色農業標準體系。貫徹落實國家綠色農業標準,嚴格執行農獸藥殘留、畜禽屠宰、飼料衛生安全、冷鏈物流、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產養殖尾水排放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鼓勵采用高于國家標準的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開展綠色生態農業地方標準制修訂工作,構建具有云南特色的綠色農業地方標準體系。實施農業綠色品牌戰略,培育具有區域優勢特色及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建立健全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機制。制定食品可追溯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加快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逐步推進省級平臺與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無縫對接。
完善綠色農業法規體系。嚴格執行國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有關法律法規,研究制定完善全省耕地保護、農業污染防治、農業生態保護、農業投入品管理等方面的法規制度。加大執法和監督力度,依法打擊破壞農業資源環境的違法行為。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及損害賠償制度,提高違法成本和懲罰標準。
建立健全農業資源環境生態監測預警體系。依托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云南分中心和云農大數據推廣運用中心構建重點產業智慧云平臺,完善農業綠色生產、加工、質量、品牌、市場等方面的社會化服務功能。建立耕地、草原、漁業水域、生物資源、產地環境以及農產品生產、市場、消費信息監測體系。以農業主體功能區保護為重點,建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協調機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統一標準方法,實時監測報告,科學分析評價,及時發布預警和通報監測信息。啟動重要農業資源臺賬制度試點,探索建立有關部門協同合作的農業資源臺賬數據共建共享機制,推進耕地、水、氣候、農業生產廢棄物等農業資源臺賬數據采集、更新工作,健全完善農業資源監測體系。
加強人才培養。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組織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培訓,把節約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產地環境、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生態服務功能等內容納入培訓范疇,著力培養一批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能創業,具有綠色發展理念、掌握綠色生產技術技能的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新型職業農民。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率先開展綠色生產,建立健全生態管護員制度,在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因地制宜增加護林員、草管員等公益崗位。
保障措施
嚴格落實領導責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把農業綠色發展納入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內容。各有關部門要抓緊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職責分工和具體要求,建立農業綠色發展推進機制,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重要情況要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
營造農業綠色發展氛圍。在生產領域,推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有機肥替代化肥、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回收、水生生物保護,以及投入品綠色生產、加工流通綠色循環、營銷包裝低耗低碳等綠色生產方式。在消費領域,從國民教育、新聞宣傳、科學普及、思想文化等方面入手,持續開展“光盤行動”教育,推動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抵制*、低碳循環等綠色生活方式。
建立完善考核獎懲制度。建立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實行年度考核評價,適時開展部門聯合督查。建立嚴格的獎懲機制,對農業綠色發展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揚,對落實不力的進行問責。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