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網Agronet農業博物館】西歐總體來說地理條件不如中國,西歐的地形極其破碎,本身陸地上沒有大平原,而且各處都被高山阻隔,海岸線極長極曲折;而中華文明興起的關鍵區域---中原地形很好,氣候非常適宜農業,有利于古代中華人的生產;兩地相比:中原地區宜農面積超大,而且氣候良好,陸上交通便利,由于陸地伸展的余地大,古代中國基本上對海洋沒有興趣而古代希臘(包括羅馬)平原小,而且氣候不利,地形破碎,陸地海洋交錯,所以海上交通發達。
對比一下希臘和中國農業生產的產量問題
一個地區能夠生產出多少(主要指糧食和肉類)就決定著這個地區能供養多少人口,而人口規模則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實力,在那個人口即生產力的時代也就決定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與外交策略。
對于農業的生產與發展來講,需要考慮的地理因素有四個:⑴、地形;⑵、氣候;⑶、原有植被情況;⑷、土質與肥力。其中前兩項是決定性因素。
論到在氣候條件上中國的優勢就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光憑氣候條件,中原地區與古代希臘地區的農業就己經不在一等級上了(中原雨熱同期,全年積溫遠高于西歐)。而從古至今中國與西歐的農業有著一個很明顯的區別就是,中原地區幾乎是純農業,而歐洲則是農業與畜牧業并存,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并種。要知道畜牧業所承載的人口遠低于農業。
中原地區的生產季可以達到兩百五十多天,春秋時期開始大規模推廣小麥之后則把冬天也有效地利用起來了,而西歐的生產季一年只有兩百天,由于雨水平均分配(溫帶海洋性氣候),夏季種植作物時雨水數量顯得不足,冬天種植小麥時雨水又顯得過多。歐洲的地理氣候因素大大限制了全歐的種植業發展,*終在歐洲形成的是種植業與畜牧業并存的農業格局;在地中海上的幾個半島區,地中海氣候使得各個半島上的平原谷地一年只能種*糧食作物,而冬季則只能種植葡萄橄欖之類的經濟作物,并用葡萄酒橄欖油去北非或西亞地區換取糧食。 至于第⑶個和第⑷個農業地理因素(原有植被情況和土質肥力),中原依舊比歐南歐優越的多。中原地區在遠古時候植被中草原占近一半,而且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土質屬于疏松而肥沃土質,與西歐南歐完全不同,西歐與南歐的土質都屬于高度粘土質。這對于遠古華夏人來講,中原地區的土質只要用原始石器和木棒就可以開墾種地了,而歐洲人要大規模進行土地開墾非等到青銅器出現不可。從土壤的肥力來看,中原土壤的肥力也高于歐洲,再加上中國人較早采用了施肥技術,所以中國古代很早就實行了連種制和復種制,而歐洲直到近代還一直在采用休閑制。
董愷忱在《從世界看我國傳統農業的歷史成就》一文中指出:一、中國是世界上栽培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二、中國框形犁是世界上*發達的傳統犁之一。它的特點是具有曲面壁和擺動性。西方近代犁吸收了中國犁的特點,成為近代農業革命的契機;三、我國是世界上有較高土地利用率的國家之一,和南歐中世紀長期實行休閑制不同,中國很早就實行連種制和復種制;四、在世界農業發展較早的國家中,我國是沒有出現地力衰竭的幾個僅有的國家之一,這主要得力于中國農民善于利用生產、生活上的廢棄物給土地施肥;五、我國傳統農業一度處于*地位,主要表現在精耕細作農藝和較高的單產上。
我國傳統農業土地利用率很高,土地生產率也是相當高的。據日本學者熊代幸雄對古代農業播種量與收獲量比值的研究,西歐“在以小麥為主食的英格蘭,這一比值在中世紀略少于4倍,到了近代則提高到6至11倍之間”。在六世紀前期的華北(《齊民要術》所反映的時代),粟的比率倍數為20—40倍。“與歐洲相比高出10倍左右”。學者寧可也指出:“如果從播種量看,歐洲中世紀農業的粗放程度就更驚人了。當時一般收獲量*是播種量的一倍半兩倍、一般是三四倍,*的年成也不過六倍。至于我國,從云夢秦簡的材料看,收獲量至少為播種量的十倍到十幾倍,而據《泛勝之書》、《齊民要術》記載則已達到幾十倍至上百倍。”(當然這同歐洲人的主食小麥產量本來就不如中國人的主食水稻產量有關)直到近世,我國農業單位面積的產量仍居世界前列。如一些農業科學家曾利用《沈氏農書》和其它一些資料,估計明末清初嘉興地區稻米產量*為每公頃6700—8400公斤,而今天美國加州稻米產量僅為每公頃6500公斤。從總體上來估計,西歐中世紀收獲量只有播種量的三四倍,而中國達到十幾倍、幾十倍。
在土地利用方式上,歐洲國家為了利于農牧結合和恢復地力,實行休閑、輪作,其中包括放牧地的二圃制和三圃制;西歐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典型的三圃制,即將全部耕地劃分為3個耕區,依次輪流種植冬小麥、春小麥和進行休閑。三圃制*初在德國南部、法國北部等一些屬于王室和寺院所有的組織得較好的莊園內實行,后逐步推廣;到11~13世紀,除原來的耕地外,還在新墾土地上推行,從而促使西歐一些國家的耕地面積得以成倍地、個別地方竟是3~4倍地增加。在這以前,即使農業較發達的英國,其耕地也不超過全部土地的二成;德國和法國北部在一成五以下;人口稠密的法國南部和西班牙也只達到二成至二成半之間。但在一些地力瘠薄的地方,如英格蘭的西南部直到16世紀時也還是二圃制占優勢;法國南特地方的農村,直到18世紀時仍是二圃制、三圃制并存。在中國則是在廢除撂荒制以后走上了土地連種制的道路,實行精耕細作,種植業和畜牧業也進一步分離。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