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不愿意接受一些先進的農業技術,導致這些技術不能得到很好應用,從根本上講就是科學素質的問題。”在今天的“科學素質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專題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說,“只有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才能保障中國農業走上科技支撐之路和綠色發展之路。”
吳孔明指出,中國農業要走科技創新之路,應當包括三個層面:一是科技界作出創新成果,二是農民能夠接受并應用這些技術,三是民眾能夠接受這些技術生產出來的產品。
當前的中國農業是高投入高產出模式,化肥、農藥、殺蟲劑的消耗量遠遠高于發達國家。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耕地退化與生物多樣性下降等問題非常嚴峻。而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材料與先進制造等一系列新興技術,有望改善這一局面。但由于公眾抵觸等原因,部分相關技術一直沒能充分發揮作用。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原校長柯炳生也強調了科學素質對農業從業人員的重要性。但他也提出,在目前的中國,讓科學家直接為農民服務非常困難,有必要建立更加高效的農業科技推廣普及渠道。
“中國的農民很多,科學家很少。”他指出,應當建立一些銜接雙方的中間平臺,比如辦好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以及加強縣級農業技術推廣站建設,并進一步向農村輻射等。
美國中西部有機與可持續農業教育服務執行主任約翰·麥斯克、德國農協示范農場專家金·卡姆和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也從各自的工作出發,探討了通過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推進農業發展的一系列具體問題。
該論壇由中國科協主辦,中國農學會和中國農業大學共同承辦,是2018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的活動之一。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