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話在柳州縣域脫貧攻堅中得到了很好的實踐,‘旅游+扶貧’模式讓鄉村美景生金吐銀,農戶在家門口就業腰包鼓。”近日,百家媒體社長總編看柳州活動走進融水苗族自治縣雙龍溝和鹿寨縣中渡鎮,嘉賓們在了解柳州市縣域經濟發展和扶貧工作亮點后發出感慨。
生態環境優美 民族風情濃郁
早上,嘉賓們驅車前往融水苗族自治縣雙龍溝。一到達目的地,熱情的姑娘們就載歌載舞迎接,多才多藝的苗家漢子吹響了蘆笙。誰曾想這個熱鬧的地方竟是扶貧易地安置點,從大山深處搬出的苗家人民依舊保持*傳統、原始的生活方式。
一座座木質的吊腳樓、各式各樣的蘆笙、高高掛起的赤藍色染布、陽光下亮晶晶的銀飾……這些苗族風光,讓社長、總編們“媒眼”閃閃發亮。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少嘉賓直接向苗族群眾學吹奏蘆笙、跳起竹竿舞。“我是*次這么近距離接觸苗族文化,感覺非常新鮮而有趣。”重慶市三峽都市報社總編助理程建勇說。
嘉賓們在鹿寨縣中渡鎮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鹿寨香橋巖溶國家地質公園,集石奇、洞幽、水秀于一體,猶如一個天然大氧吧;祥荷鄉韻荷花基地,青山環繞,一步一景,連片荷葉十分壯觀。
“我們今天去的幾個地方都各有特色,濃郁的民族風情,天然的喀斯特地貌,以荷為主題的休閑基地,發展旅游再好不過了。”嘉賓通過實地考察,紛紛點贊柳州縣域扶貧工作亮點。
發展特色產業 實現脫貧致富
“把扶貧開發和鄉村旅游、生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等結合起來,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模式特別好,一方面少數民族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另一方面也通過這種方式守住了民族文化的根。”廊坊都市報執行總編趙志峰通過實地走訪融水苗族自治縣雙龍溝,感受到了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村民的幸福感,看到了異地扶貧搬遷安置的成效。
在美麗的荷田里,鹿寨縣中渡鎮通過“祥荷鄉韻”綜合種養模式,采取太空蓮+魚蝦、稻+蝦、油菜套種,地里一年都不會閑著,每畝地一年能給村民帶來上萬元收入。山東省報業協會會長許衍剛了解這種綜合種養模式后表示,農業生產時把田園風光與旅游資源開發相結合的方式,既豐富了旅游的內容,增加了對游客的吸引力,又給村民脫貧致富開辟了新路徑,這種做法很有借鑒意義。
在考察柳州市縣域扶貧工作后,貴陽日報傳媒集團執行總編耿敬濤表示,柳州市區2小時城市半徑圈內的貧困地區,可以通過異地扶貧搬遷項目,讓貧困戶從交通不便的地方搬遷出來,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有的少數民族文化,作為城市的配套景點,進行扶貧開發,讓貧困戶實現脫貧,并實現持續“造血”。
喚醒沉睡資源 助力鄉村振興
“苗族銀飾、圖騰、蘆笙的制作,我感覺很棒!”在融水雙龍溝景區,無論是易地扶貧搬遷讓當地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還是微田園、微作坊、微市場模式增加農戶收入來源,都讓嘉賓們眼前一亮。徜徉于鹿寨香橋巖溶國家地質公園、漫步在中渡古鎮的秀美荷塘邊,劉長發與其他報社領導有感而發,聊起了“綠色理念”“鄉村振興”等熱詞。
“怎樣用好縣域旅游資源、人才資源、產業資源是當地政府需要思考的,特別是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產業、生態、文化等領域的要求更高了,如何喚醒沉睡的自然資源是我們媒體應該關注的焦點。”劉長發表示,融水縣和鹿寨縣立足自身優勢,使旅游與當地民俗文化、民間技藝相結合,讓農民施展技藝才華的同時,還延伸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民逐漸成為令人向往的職業。
柳州縣域經濟發展迸發的活力讓曲靖日報社黨組成員、副總編劉堅詠贊不絕口,“曲靖市跟柳州市很像,同樣是工業城市,且擁有不少旅游資源,但柳州縣域旅游業科學規范,有模有樣,尤其注重原汁原味展現生態風光,喚醒農村沉睡資源,挖掘歷史文化沉淀,這些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鑒。”劉堅詠表示,他打算回去后專門寫一篇文章,好好推廣一下柳州的鄉村振興模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