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末,在開陽縣雙流鎮三合村的白果塘蔬菜產業基地,常有游客和基地的美國南瓜、法國辣椒等拍照。
而幾年前,這里種植的是苞谷等傳統農作物。
三合村村支書嚴文富介紹,以前三合村白果塘組是片“爛草塘”,“可我去外地參觀學習時,發現那里的自然條件還沒三合村好,發展得卻比三合村好。三合村發展不起來,原因就在于沒有項目和產業的支撐。”
思路一變天地寬。勇于謀變的三合村于2015年引入貴州開陽盛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通過流轉村民土地,引進高新技術和臺灣精致農業,讓三合村過去貧瘠的田地變成了高產值的產業基地,村民也變成了“股東”和“工人”。
村民蘭才銀把家里六畝多地全都流轉給了公司,自己則選擇在基地打工賺錢,成功從“農民”變成“工人”。“以前,在外面打工也存不下多少錢,現在,在家門口‘上班’,既有土地流轉費又有工錢,很滿意。”蘭才銀說。
同時,三合村按照“農旅一體化”發展思路,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不斷深化產業融合模式,走出了一條“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農旅融合發展之路。
今年端午節,白果塘蔬菜產業基地的生態餐廳開業。在生態餐廳里,所有的蔬菜瓜果都直接從地里采摘,餐廳提供烹飪作料和鍋碗,游客可“大顯身手”自己做飯。如今,占地數百平方米的生態餐廳,已經成為三合村*受游客青睞的地方之一。
如今的三合村,觀光旅游、生態餐廳、現代農業等快速發展,大批游客慕名而來,田園綜合體經濟效益初顯。“農旅一體化”不僅促進了當地的產業發展,也改變了村民的觀念。
村民馬大福的妻子原本在基地務工,沒多久就學到大棚種菜的本領,就跟家里人商量,自己建起大棚。
“同樣是種地,咱們就只能種苞谷,公司就能種出新花樣,這是為啥?還不是因為公司有技術,現在咱們也有了技術,肯定也能種出好菜來。”馬大福說?,F在,馬大福家的蔬菜大棚一年可實現收入六萬余元,成了全家的“聚寶盆”。
目前,基地采取“公司+農戶”的模式,帶動68戶農戶增收,其中*扶貧對象32戶?;乜蓪崿F年產各類蔬菜320萬公斤,主要銷往貴陽市各大超市和蔬菜市場。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