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葉銹病作為小麥的三大銹病之一,是由小麥葉銹菌(Puccinia tirticina)引起的真菌病害,對小麥生產具有極大的威脅,嚴重爆發時可使小麥減產50%,而研究培育小麥葉銹病抗病品種是小麥生產上*為經濟和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是,全面的了解目前生產小麥品種的抗葉銹性及其所含有的抗葉銹基因、發掘新的葉銹病抗源又是培育出抗性品種的一個前提條件。
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A類先導科技專項子課題和青海省重點研發與轉化計劃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張懷剛研究員帶領的團隊采用6個抗葉銹基因對青海省審定的66個小麥品種進行檢測,相關研究結果發布在*新出版的《西北農業學報》上。
其結果顯示,其中有16個品種含抗葉銹基因Lr1;18個品種含抗葉銹基因Lr24;31個品種含抗葉銹基因Lr29,占到分析品種數的45.59%;5個品種含抗葉銹基因Lr34;23個小麥品種含抗葉銹基因Lr42;未檢測到抗葉銹基因Lr9。另外,他們還發現同時含有兩種抗葉銹基因的小麥品種有17份,占分析品種數的25%,同時含有三種抗性基因的品種有8份,占檢測品種數的12.12%,同時含有四種或四種以上抗性基因的品種僅1份,為品種“青春254”。
今后,小麥育種工作者將依據這66份小麥品種葉銹病抗性基因分布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小麥葉銹病抗性育種工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