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北省宜昌市當陽市草埠湖鎮楚湖村,一臺臺秸稈撿拾打捆機在收獲后的玉米地打捆玉米稈,裝車后運往宜昌安能熱電有限公司。
這個由國營農場改制的鄉鎮,近年來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領農戶發展現代農業,通過政策引導農戶接受農業生產托管、機械化烘干等社會化服務,集中連片推進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綠色高效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在“耕、種、防、收”各個生產環節實行社會化服務,全鎮*的農田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楚湖村三組村民鄭士平有30畝土地,與合作社簽訂了托管協議,去年一季小麥和一季玉米,輕輕松松獲得收入兩萬多元,而他本人在外地打工,做到了打工和農田創收兩不誤。
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草埠湖鎮發展高產糧食17萬畝,“稻蝦共作”1萬畝,蔬菜種植2萬畝。培育出了武漢農博會“金獎”產品李氏康哥養生醬,以及金菱水產、觀亮湖大米、綠滿園蔬菜、智攀小龍蝦等一批綠色無公害優質農產品,褚家湖糧食專業合作社獲評省級示范社和宜昌市“標桿”合作社。以智攀農業開發公司千畝稻蝦綜合種養模式為樣板,推進稻蝦綜合種養,實現農民增收創收。萬畝小麥綠色優質高效模式在全國農墾夏糧生產和小麥綠色優質高效模式示范交流會上推介。
草埠湖鎮黨委書記曹強介紹說,截至目前,草埠湖鎮全程社會化服務共覆蓋15個村(場),共有5000余戶農戶與20多家專業合作社、企業簽訂作業、服務合同。盡管農民變“懶”了,但效益卻變好了,通過實施農作物全程社會化服務,畝平為農戶節本增收530元以上,畝產比過去增產90公斤左右。
昔日宜昌*的“棉海”變成了產糧大鎮,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國玉米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世煌到草埠湖鎮調研后,對該鎮著眼市場需求大力調整種植結構的做法高度贊賞:“草埠湖鎮的麥——玉全程機械化種植管理模式,為我國南方的玉米產業發展闖出了一條新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