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機構針對中國種植Bt棉的影響進行了一項有史以來范圍*的科學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在采用種植轉基因棉花后,農藥的使用量大幅減少。
盡管Bt棉僅針對棉鈴蟲,但隨后農藥使用量的減少使得自然的捕食者能夠更好地控制其他害蟲,如蚜蟲。這表明Bt棉的種植使生態系統更加健康,使農民受益。
然而,廣譜殺蟲劑使用的減少也使農民無法有效的控制一些害蟲,特別是蚜蟲,大量的繁殖給農民帶來了新的問題。這也意味著一些殺蟲劑的使用仍在繼續。
減少棉花種植中農藥的使用量是目前中國應該優先考慮的問題,因為中國是世界上*的棉花生產國,使用的農藥數量是美國的4倍多(以活性成分計算)。
從歷史上看,中國約有三分之一的農藥被用于棉花作物,其中包括許多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及其危險的農藥。每年中國有400-500名農民因為中藥中毒而死亡。
該研究由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的張偉主持,研究了1991年至2015年25年間中國縣級水平棉花害蟲的嚴重程度和殺蟲劑的使用情況。
與美國和印度Bt棉主要由孟山都開發選育不同,中國的Bt棉花是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政府研究所中研發成功的。
中國自主產權的Bt棉于1997年*引入到市場中,到2012年,中國所有的8個棉花種植省份全面采用了Bt棉。
如預期的一樣,在1997年到2015年期間,種植Bt棉的地區棉鈴蟲的危害和殺蟲劑的使用量大幅減少。在此期間使用農藥控制蚜蟲危害的數量也略有下降。
但是殺蟲劑使用量的減少使得2000年之后原本處于次要地位的害蟲盲蝽蟓大量增加,進而導致殺蟲劑的使用量重新上升。
然而2008年以來,Bt棉農藥的使用的蟲害的發生又呈現略微下降的趨勢,這表明中國的棉花生產正在變得更加穩定,對環境的破壞性變得更小。
研究人員指出,他們的研究和另一個團隊的研究結果(2012年發表在Nature上)是一致的,由于中國廣泛采用Bt棉導致殺蟲劑的使用量大幅減少,有益昆蟲和節肢動物捕食者的數量開始復蘇。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認為,盡管農藥的財務成本很高,但是由于棉農“風險規避的態度以及科學知識的缺乏”,中國棉農在有些不需要噴灑農藥時,依然選擇使用農藥。
正如許多研究人員指出的那樣,這篇發表在PNAS上的文章認為,采用轉基因Bt作物并不是農業中減少農藥使用量的靈丹妙藥。然而這項研究確實增加了大量的科學數據,顯示轉基因作物可以幫助農民減少農用化學品的使用,進而提高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