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旨在提高農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徹底解決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林業主要分布在農村,主要從業人員是農民,在擁有廣袤林區和草原的中國,推進林區農戶創業,將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起到重要作用。
我國森林面積廣闊、種類繁多,大部分林區都具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以及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較大。同時,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之后,林農獲得了完全的經營權,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林業生產力。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寬松的政策環境,為林區農戶創業帶來了極大的可能性。
林區農戶創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經濟方面,林業是促進農民增收和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可以顯著提高林區農民的收入,同時對促進就業、延長當地的產業鏈等,都具有積極作用。
在生態方面,林區創業是依托林區自然資源的一種生態創業,只要管理得當,對林區生態環境的沖擊極為有限。森林資源具有永續再生性,只要合理有序地開發,就可以實現永續利用。
在社會方面,林區創業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可以緩解勞動力流失、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諸多社會問題。
林區創業在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難免也會有某些消極影響,如,與傳統上的保護森林相比,在林地中進行經營活動會對森林生態產生一定的沖擊;鄰里之間會形成競爭關系,可能會有關系失和等隱憂。但從宏觀角度來看,林區創業總體是利大于弊的。除此之外,推進林區創業也必將面臨某些困難,如創業資金不足、信息不對稱、廣告宣傳不到位、技術水平低等。
顯然,林區創業在擁有巨大潛力的同時,也面臨諸多問題,需要通過政府的規范和引導,才能煥發出強大的活力,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大引擎。
進行適度開發 重視環境保護
林區創業的根本前提就是森林。創業應在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前提下,對森林資源進行可持續的合理利用。發展林下經濟應在不破壞原有生態環境的基礎之上有序進行。當地政府應當出臺相應的政策,規范創業和經營活動,加強監管職能,真正確保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兼顧,避免因過度開發對森林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打破思想禁錮 轉變農戶觀念
創業是一種具有風險性的行為,作為林區創業的主體,我國的農戶普遍屬于風險厭惡型經營者。因此,當地政府應鼓勵林區農戶進行創業,使農民對林區創業擁有更深層次的了解,打破其思想禁錮。為此,政府部門可以在各鄉各村召開宣講會,印發林區農戶創業手冊,利用當地電視、廣播等媒體,通過通俗易懂的創業故事和樹立典型的方式,系統宣傳林區創業是什么、怎么做、能給農民帶來什么樣的好處等,激發農民的創業熱情。
給予資金扶持 降低創業門檻
對于收入本就不多的農戶來講,創業的啟動資金直接提高了創業的門檻,有很多有創業意向的農戶也因資金問題被拒之門外。*,當地政府可以在小額信貸的基礎之上引入民間資本,鼓勵資金進入林區,解決融資難的問題。第二,對于進行林區創業的農戶,可以進行財政補貼。第三,可以由政府指導,成立投資公司,設立創業基金,在農戶的創業項目通過專業評審后,由投資公司將資金投入項目。
統籌整體發展 保持個體特色
某地林區農戶進行創業時,可由當地政府或者社區、村委會牽頭,統籌規劃布局,盡量避免本區內創業經營內容過多重復,造成“內耗”,陷入價格戰的“泥潭”。在布局時,應細致調查各區域不同的優勢,專注發展各區域的長處,確保每個地方特色鮮明、分工明確、相互配合、優勢互補,*終實現整體發展、整體進步。
引進人才技術 提高經營水平
林區創業大多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進行,經營和管理理念大多較為落后,多以經驗為指導,缺乏科學指引。當地應主動引進*人才,在經營、管理、銷售等可能涉及的方面,為創業者提供科學高效的咨詢和指導服務。
總的來說,推進林區農戶創業是一條“養林”與“養人”相結合的共贏之路,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環節,值得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與研究,不但要保住“綠水青山”,更要換來“金山銀山”。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