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我國磷肥從依靠進口到自給有余(圖)
我國磷肥從依靠進口到自給有余(圖)
農業網   時間:2018/9/29 9:15:00  來源:中國化工報  閱讀數:480

磷肥

  “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我國磷復肥工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品種到復合肥料的巨大飛躍。從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磷肥行業堅持自力更生和引進技術并舉,先后投資500多億元,推動了我國高濃度磷復肥的快速發展,高濃度磷復肥從大量依靠進口到自給自足,我國也因此成為磷肥產量居世界首位的磷肥大國。”中國磷肥工業協會原理事長林樂告訴記者。

  據統計,1978年我國磷肥產量只有103萬噸,其中低濃度磷肥占98.3%,高濃度磷復肥(DAP)只占1.7%;銷售收入2.19億元,利潤只有1824萬元。

  改革開放后,在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支持下,我國磷肥工業迅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據林樂介紹,2001年~2010年是我國高濃度磷復肥發展*快的時期,年產量從300萬噸一躍增到1300萬噸。2005年,我國磷肥產量開始躍居到世界*位。從2007年起,我國實現了磷肥的自給有余,從進口國變成了出口國,每年為國家節省外匯近10億美元。2017年,中國磷復肥行業累計生產磷肥1640萬噸,高濃度磷復肥產量1535萬噸,穩定保持全球生產總量*。

  林樂談到,1978年以前,我國磷肥工業的基礎還相當薄弱,不僅缺乏相關的設備和技術,人才也十分匱乏,普鈣一直是我國磷肥的主打產品。改革開放以后,當時的化工部立即組織考察團前往美國等西方國家,對磷、硫、鉀礦和復合肥料進行了專題調研,確定了我國磷肥工業實行自主開發和引進技術并舉的方針,以及充分利用國外的資源、資金、技術,加快發展我國高濃度磷復肥的戰略。

  林樂介紹說,我國磷礦資源的特點是以中低品位礦為主,雜質含量高,而從國外引進的裝置必須以優質磷礦為原料。為了直接利用大量的中品位磷礦做原料,降低投資和生產成本,加快發展速度,原化工部化肥司磷肥硫酸處組織四川大學、銀山磷肥廠和南化設計院產學研結合,聯合攻關,自主開發成功料漿法生產磷酸一銨的技術,并于1988年建成了年產3萬噸的示范裝置。隨后,又在全國推廣建設了80多套裝置,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挖潛擴大產能,陸續建成了年產30萬噸的大型單系列裝置,大大加快了國內磷復肥的發展速度。如今,南京磷肥廠磷酸一銨產量已占到全國磷銨產量的一半,為大力發展復混肥料提供了充裕而廉價的原料。1993年,山東臨沂化工廠又成功研發出獨創的硫基NPK復合肥技術,大大降低了投資成本,目前硫基復合肥已成為我國高濃度磷復肥中僅次于磷銨的一大主要品種。

  林樂表示,在堅持自力更生的同時,我國磷肥工業也很重視技術和裝備的引進。從1980年開始,我國花了8億多美元,陸續從國外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不少項目也在1990年后相繼建成投產。引進裝置在提高我國高濃度磷復肥生產技術、設備水平及調整產品結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我國在消化、吸收、創新和引進技術國產化方面,也開展了大量成效卓著的工作,已能自主進行優化設計,自行生產大型裝備,使項目投資減少了1/3以上;而且在磷酸精制、氟碘回收、磷石膏利用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創新。我們還走出去進行技術出口,承包了不少國外大型磷復肥工程。

  “我國磷復肥工業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為堅持了根據我國國情和磷礦特點,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并舉的發展方針。但不可否認,國內磷肥工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存在著產能過剩、品種繁雜、同質化競爭嚴重、炒作概念等一系列的問題。今后,推進我國從磷復肥大國邁向磷復肥強國是當務之急。”林樂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hh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