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各地“三秋”生產穩步進行 玉米機收率有望再創新高
各地“三秋”生產穩步進行 玉米機收率有望再創新高
農業網   時間:2018/9/29 15:31:00  來源:中國農機網  閱讀數:467

  春種秋收、春華秋實,忙忙碌碌一整年,秋風時節享豐收。*中國農民豐收節剛過,各地區尤其是在北方,農民仍在在忙碌中進行秋收工作。從目前進度看,今年“三秋”整體機械化水平尤其是玉米機收率較之前又上了一個臺階,既“機收”又“豐收”,過完豐收節的農民也將迎來一個真正的“豐收年”。

  山東省玉米收獲近兩成

  截至9月25日,全省已投入各類機械68萬臺套,累計上陣玉米聯合收割機5.3萬臺、深松機0.8萬臺;收獲玉米878.3萬畝、占種植面積的19%。萊蕪玉米收獲過七成,淄博、聊城收獲近四成,濟南、菏澤收獲過三成,臨沂、濱州收獲過兩成,泰安、威海、日照收獲近兩成,東營、煙臺、濟寧收獲過一成,其他地市不足一成。累計完成深松作業面積229萬畝,為任務數的17.3%,其中實施秋季深松66萬畝。

  全省農機系統以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為抓手,在做優耕種收機械化“老三樣”的同時,把植保、烘干、秸稈處理“新三樣”與耕種收“老三樣”同部署、同推進,進一步提升我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截止目前,今年新增100馬力以上拖拉機3852臺、玉米聯合收獲機3907臺,其中4行以上玉米聯合收獲機1105臺;新增花生收獲機36臺、深松機344臺、糧食烘干機104臺。

  山東肥城:確保今年玉米機收水平達98%

  隨著玉米收獲進度加快,山東省肥城市農機管理部門強化組織領導,和個街鎮黨委政府、農機管理站加強信息互通,全面加強玉米機械化收獲組織領導,確保玉米機械化收獲和秸稈還田再創新高。

  為進一步提高三秋機收水平,肥城市農機局結合14個街鎮玉米今年種植大體布局,強化玉米機械化收獲工作組織領導,根據各街鎮玉米收獲機械數量統計,積極調動搶收能動力量開展玉米搶收工作,精心籌備謀劃,科學安排玉米機械化搶收工作,力爭成熟一塊,收獲一方,確保今年玉米機械化收獲達到98%以上。

  肥城市農機局依托全市農機合作社全能農民實訓中心和新型農民培訓中心等先進培訓平臺,加強對玉米收割機機手的技術培訓,通過培訓,使農民了解玉米機械化收獲技術,提高了機手操作玉米收獲機的水平,為開展玉米機械化收獲提供了技術保障;同時充分利用農機項目資金扶持,積極購買添置新型先進農機裝備特別是玉米機械化收獲機,積極引導銷售商引進新推廣多用途高性能玉米機械化收獲機械,確保玉米機械化收獲質量和數量大幅度提升。為確保今年秋季上陣玉米收獲機全部高效作業,農機局修配站積極組織全市維修技術力量對所有參戰玉米聯合收割機機械的檢修調試,確保機械技術狀態良好參加玉米機械化搶收工作。

  眼下正值玉米搶收工作順利開展中,全市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強化責任擔當,加強玉米機械化收獲工作組織領導,確保玉米機械化收獲工作順利開展。確保玉米機收率再創新高。

  河南新鄭市三秋生產全面展開機收率達85%

  當前秋糧進入大面積收獲期,新鄭市“三秋”農機化生產已全面開始。截至目前,共投入農業機械3397臺(套),其中玉米聯合收割機670臺,拖拉機1349臺,還田機850臺,青貯飼料收獲機26臺,打捆機10臺,機收率達85%。

  據了解,該市今年秋作物播種面積47.06萬畝,其中玉米32.04萬畝,花生7.73萬畝,大豆1.1萬畝,紅薯1.33萬畝,雜糧0.38萬畝。截止目前,該市花生秸稈、玉米秸稈青貯及打捆離田3.2萬畝,玉米秸稈直接粉碎還田面積8.6萬畝,其它農作物廢棄秸稈集中處理2365噸,秸稈機械化綜合處置率達95%。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h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