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場“世界秀”在通河縣富林鄉4.2公頃的稻田里舉行,由該縣2017位農民創造的13分23秒插秧刷新吉尼斯世界紀錄。之后,通河大米高峰論壇、“稻香杯”全國山地自行車大賽、美麗鄉村與國際民宿設計大賽、國際雕塑大賽、鏵子山賞秋節、冰釣大獎賽等一系列質量高、影響大的活動在通河相繼展開。在上海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品牌發展論壇暨2018年“國家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布會”上,通河大米與貴州茅臺、安溪鐵觀音、習酒等聯手進入地理標志產品百強榜,位列百強榜44名,在眾多知名品牌中脫穎而出。通河開啟了品牌營銷新時代。
近年來,“發展品牌農業、做強通河大米”是通河縣委、縣政府的工作目標之一,在發展中通過品牌提升綠色稻米產業附加值,把通河大米做成通河標志性品牌,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促進農民收入和地方經濟發展。
“種得好”更要“賣得好”,實現資源優勢與市場優勢“同頻共振”。為此,縣委、縣政府著力推進水田“擴稻”和“調綠”工程,鼓勵農戶積極利用“鴨稻”、“魚稻”、“蟹稻”等種植模式打響綠色有機牌。今年,哈爾濱市通河縣發展綠色水稻面積140萬畝,有機水稻面積20萬畝。通過實施“區域品牌+企業自主品牌”發展戰略,引領農業走上品牌發展之路,引導經營主體創建品牌、經營品牌、保護品牌。同時,本著“種植好品種、確保好品質、打造好品牌”的發展思路,哈爾濱市通河縣大力推動水稻合作化經營,組建5萬畝以上規模水稻聯合社20家,其中20萬畝以上水稻聯合社1家,10萬畝以上聯合社3家,5萬畝以上16家,全部實現稻米產加銷統一品種、統一藥肥、統一經營、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統一分紅等稻米產加銷“六統一”,形成品牌效應,為品牌營銷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7年,哈爾濱市通河縣創建了*綠色高產高效示范園區,聘請專業設計院對“田海稻浪”田園綜合體進行規劃設計。以此引領哈爾濱市通河縣綠色有機種植新模式,為通河大米營銷展示提供樣板基地。同年,在哈爾濱市通河縣建設“互聯網+農業”高標準示范基地,每個基地補貼建設資金27.5萬元。集中建設溯源平臺,全部基地與溯源平臺實現互通互聯,并與省綠色農產品溯源平臺實時對接,全面加強稻米核心區溯源體系建設,為打造“智慧農業”奠定基礎。
與此同時,充分利用“龍江大米網”、“通河米袋網”、“智慧通河”、“黑龍江食尚網”、第三方電商網絡銷售平臺和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通過互聯網直接銷售農產品,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零距離對接”。積極參加北上廣深各類展會,抓住各級商會換屆契機,開展推介宣傳活動。政府對合作社和企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開辦直營店和旗艦店,每個補貼10萬元,現已開辦32家通河農產品直營店。省內大型農產品展會通河全部以“特裝”形式參展。政府對參加各類收費性展會的合作社及企業補貼50%展位費。
在富林鄉五合農民水稻專業合作社插秧吉尼斯世界紀錄現場的鴨稻田旁,總經理李久明興奮地對我們說,合作社2017年1月成立,有水稻7萬多畝,其中有機水稻1萬畝,目前合作社有機米賣到了每斤28元,網上私人訂制每斤20元。今年大米行情一路看漲,現在每天都有訂貨,10萬畝稻田訂出去7萬多畝,我們能切身感受通河大米的名氣越來越大。據悉,李久明的合作社今年在北京組建了銷售團隊,還要在京東開旗艦店。李久明說,在首屆黑龍江省優質農產品營銷大賽上,通河大米每斤售價高達30元。
品牌效應帶來經濟效益,新機遇帶來新發展。通河人尋求跨越正當時,努力實現通河大米高質量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