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養了300只雞,年底一售完,純收入能有2萬元。”安徽全椒縣二郎口鎮古城村貧困戶張德貴信心滿滿地說。
提起養雞戶張德貴,在當地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靠自己辛勤勞作改變全家命運,不僅戰勝了命運的不公,還贏得了鄰里鄉親的稱贊。
每天一大早,張德貴提著一桶玉米走進了養雞場。他熟練地向雞群拋撒玉米粒,50余只雞迅速圍攏過來。據了解,張德貴家300余只雞都是散養在村里田地里,生長周期6至8個月,體重能達到2.5斤至3斤,除了吃谷物、玉米等,還吃蟲子、青草,他養的雞肉質鮮香、嫩滑、無腥味、軟滑多汁,營養豐富。
今年38歲的張德貴,在養雞前沒有固定經濟來源,偶爾去外地做小工,日子過得渾渾噩噩,2015年時因突發急性特發性多神經炎,欠了數萬余元債務。村里人看他家生活條件清苦,紛紛想拉他一把,經過介紹 ,張德貴打過零工,以此維持家庭基本生活開支,但都未從根本上改變貧困現狀,他很苦惱,也很迷茫。
由于殘疾且家庭非常貧困,村兩委把他家納入兜底脫貧對象。“自從我家被確認為貧困戶后,鎮村干部多次打電話和我說脫貧的事,說發展產業的事。”張德貴說,扶貧工作隊和鎮村幫扶干部入戶了解情況,提出結合村情實際和個人意愿制定脫貧項目。了解到他之前還有點養鴨技術,與他結對的扶貧干部提出,讓他通過養雞脫貧致富。雞苗、啟動資金等,幫他想辦法解決,他只管養雞。
聽說有這樣的好政策,還有鎮村幫扶干部的大力幫助,張德貴心動了,也行動了。“我一定要干出一個樣子來。”張德貴下定決心。為此,他起早貪黑,建雞舍,學技術,付出是常人的幾倍,但他心里樂滋滋的。
村干部將*批300雞苗如期送到張德貴家的雞舍。雞苗進來的當天,張德貴一個人從晚上8點開始,一直忙到次日凌晨。期間,村干部、產業扶貧技術指導員也多次來到他家關切慰問,并詳細了解養雞方面遇到的困難。從陌生到熟悉,從熟練到精通,張德貴的養殖技術進步飛速,雞場的生產逐漸步入正軌。在他的盡心呵護下,雞苗成活率高達90%以上,凈收入達2余萬元。
“我現在干不了重活,只能養養雞,今年養的300多只雞,按照市面的價格,每只雞可賺到30元。”說起以后的日子,張德貴話語充滿力量,信心滿滿。“張德貴是一個貧困戶 也是個殘疾人,能把雞養成這樣,我們真是打心眼里佩服。見過張德貴的人,都被他樂觀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感動。”古城村書記張道明豎起大拇指連連稱贊 。
據了解,古城村共貧困戶55戶,今年該村通過扶持種養植產業,助力55戶貧困戶完全脫貧,剩余10戶貧困戶預計后年底能夠全部脫貧。 該村制定了扶貧規劃和措施,同時充分利用電商平臺,線上線下拓寬銷售渠道,提高了村民產業脫貧致富的積極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