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鄉村旅游的發展有效激活了農村的閑置資源,正在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據國家旅游局統計,2017年全國鄉村旅游消費規模超過1.4萬億元。另外,根據國辦意見,到2020年,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過20億人次,受益農民5000萬人。
在全國上下如火如荼地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一些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其中同質化現象成為阻礙產業發展的一大障礙。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各地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應該因地制宜,走創新之路。
鄉村旅游市場需求旺
就在剛剛過去的中秋小長假,一些地方的鄉村旅游成為了旅游市場的亮點。在重慶,賞花賞葉、劃船摘果、星空露營、休閑垂釣、趣味農事等豐富多樣的鄉村旅游體驗活動吸引著大量游客。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旅游越來越成為人們熱衷的旅游方式之一,市場需求旺盛。。據統計,2016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近21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5700億元,2017年全國鄉村旅游消費規模超過1.4萬億元。
國家旅游局的統計顯示,目前全國城市居民周末休閑和節假日出游,70%以上選擇在周邊的鄉村旅游點,全國主要城市周邊鄉村旅游接待人數年增長均高于20%。
同時,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旅游形式,鄉村旅游的發展在滿足游客體驗鄉村生活,享受優美環境的同時,也在促進著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產業的轉型升級,已經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指出,實施鄉村旅游提升計劃,開拓旅游消費空間。到2020年,全國建成6000個以上鄉村旅游模范村,形成10萬個以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特色村、300萬家農家樂,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過20億人次,受益農民5000萬人。全國每年通過鄉村旅游帶動2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扶持6000個旅游扶貧重點村開展鄉村旅游,實現每個重點村鄉村旅游年經營收入達到100萬元。
產業總體發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
隨著國家政策的引導,各地都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而一些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農業農村部關于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升級行動的通知》中就指出,產業總體發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中高端鄉村休閑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發展模式功能單一,經營項目同質化嚴重,管理服務規范性不足,硬件設施建設滯后,從業人員總體素質不高,文化深入挖掘和傳承開發不夠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
其中,同質化發展的問題已經被業內總結為鄉村旅游的“經典死法”之一,雷同的旅游體驗不僅會讓一個景點失去吸引力,更會讓整個行業喪失發展的活力。
有媒體報道稱,在西安周邊,以“白鹿原”為主題的鄉村旅游項目就有6個,在開業之初確實是風光一時,而如今,僅僅兩年左右的時間,就已經是有的關門,有的勉強維持。
對此,就有業內人士指出,白鹿原的這種情況是典型的同質化發展結果。雖然抓住了當地特色和亮點,但是在具體規劃和設計過程中還是沒有深挖當地民俗的文化內涵,沒有開發出具有創新性的旅游產品,把本可以做好的特色小鎮做成了民俗餐飲街,失去了長期發展的生命力。
全面升級推動鄉村休閑旅游高質量發展
對于鄉村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所暴露的問題,從相關部門到行業專家都在探索解決辦法。《農業農村部關于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升級行動的通知》中指出,升級行動要推進業態升級、設施升級、服務升級、文化升級、管理升級,推動鄉村休閑旅游高質量發展,為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堅持以創新為動力的發展路徑,積極發展創意農業,創作一批充滿藝術創造力、想象力和感染力的創意精品;堅持以文化為靈魂的發展特色,立足本地農耕文明,發掘民俗文化,拯救村落文化,弘揚鄉賢文化,講好鄉村故事。
同時還要求,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培育農業嘉年華、休閑農業特色村鎮、農事節慶、星級農(林、牧、漁)家樂等形式多樣、富有特色的品牌。鼓勵因地制宜興建特色餐飲、特色民宿、購物、娛樂等配套服務設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組織編制休閑農業精品叢書,加強對休閑農業設計、管理、營銷、服務的指導。
山西大同大學副教授趙華表示,一些農村在開發鄉村旅游資源的過程中缺乏長遠考慮,急功近利,盲目模仿其他地區的旅游模式,所造成的結果便是同質化發展,這種發展態勢所造成的結果只能是廣大游客因感覺缺乏新意而難以保持故地重游的熱情。因此,跳出同質化發展的固有模式,避免趨同發展,走創新路徑關系鄉村旅游的未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