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國農學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等單位共同主辦的“2018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上,遴選出2017年中國農業農村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共30項,稻漁綜合種養技術、遠洋極地捕撈系列新產品、深遠海養殖工船成功入選。
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入選2017年中國農業農村新技術
當前傳統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品種單一、規模較小,效益較低,越來越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在傳統稻田綜合種養的生產模式中,融入生態、健康養殖的理念,根據生態經濟學原理,對稻田淺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進行改造,減少5%-10%的水稻種植面積,改造后的田埂高出稻田平面,池堤坡度比為1:(1.5-2)。同時引入經濟性更高、產業化條件更好的種養品種,通過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農機和農藝技術的融合,集成多學科、多領域的新技術,實現水稻與水產養殖生物的共生互利。該技術采用“種、養、加、銷”一體化現代管理模式,有力地促進了新一輪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的拓展和技術的升級。目前,該技術已集成稻蟹、稻蝦、稻鱉、稻鰍、稻魚5大類19項配套技術,是一種“穩糧、促漁、增效、提質、生態”的實用技術。
遠洋極地捕撈系列新產品入選2017年中國農業農村新產品
遠洋極地捕撈漁具落后是影響我國遠洋漁業產業發展的關鍵瓶頸問題,長期以來相關漁具主要依賴進口,附加值低。面向遠洋漁業產業需求,通過自主設計與不同尺度試驗,針對不同魚種特點,研發了面向極地、大洋、過洋不同捕撈對象系列新型網具產品,提升我國遠洋漁業“中國制造”水平。其中,自主研發的南極磷蝦拖網日間*網次產量達60噸,網次產量居同漁區漁船領先水平;遠洋深水拖網絞機突破了千米作業水深限制,技術指標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過洋性變水層等系列拖網較原有網具產品捕撈量提高120%,能耗降低12%;改進型高強度舷提網平均捕撈秋刀魚單網次產量達3.8噸,與國際同類產品水平相當;大洋中層拖網日均產量達到10.3噸,可滿足開發中東大西洋中上層漁業資源需求。遠洋極地捕撈系列新產品可在我國遠洋捕撈行業進行推廣應用,改變網具依賴進口現狀。
深遠海養殖工船入選2017年中國農業農村新裝備
針對近海漁業資源日趨衰退,水產養殖空間持續壓縮的現狀以及拓展養殖新空間的需求,圍繞深遠海養殖品種篩選、設施安全、機械作業、智能管控等重大裝備需求,構建了“模型可視化、操作可動化、模式可推廣化”的三維設計模型,研發了系列移動式養殖工船,完成10萬噸、20萬噸和30萬噸級移動式養殖工船設計,我國*艘3000噸級科研示范養殖工船已開始養殖冷水團三文魚。
同時,優化了深遠海適養種類篩選技術,攻克了野生魚馴化、親魚海陸接力培育、人工調控親魚性腺發育等技術,取得人工繁育的重大突破,開發出階段式養殖工藝,與傳統生產方式相比產能提高2-3倍。深遠海養殖工船可在我國沿海地區應用,并可推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拓展漁業養殖空間,促進漁業升級轉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