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圖上,嘉興市海鹽縣只是浙北平原上的一個小縣,而俯瞰海鹽縣境,卻呈現出一派別樣的美麗田園:這個村是成片的葡萄大棚,那個村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蘆薈園,另一邊是郁郁蔥蔥的橘園……這是海鹽干部群眾的大手筆,鄉村振興不靠別的,根據當地特色創業創新,在青山綠水間流淌著獲得感與幸福感。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在海鹽,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率連續10年高于城鎮居民,探索了一條從“輸血”到“造血”的*創業扶助之路。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順應了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農民盼什么,鄉村振興怎么干,共創共享是關鍵。
“誰都想地里種出‘金娃娃’,可怎么把‘土娃娃’點成‘金娃娃’,我們想過不少法子。”海鹽有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農民創業要解決的痛點和城里創業大同小異:無資金、無技術、無項目和無市場。
海鹽縣的創業扶助就從這“四無”入手。拿到全縣首筆3萬元全額貼息貸款的葉沈娟,成為當地家庭養殖示范帶頭人,并帶領村里40多戶農民共同致富。因車禍致殘的顧仁良,在秦萬蘆薈專業合作社的幫扶下,通過種植蘆薈,逐漸擺脫了貧困生活。
記者來到尤甪村村民陳小東的三羊農場時,但見水稻隨風搖曳,田埂邊雞鴨成群,初看與普通農田并無二樣。沿田埂深入其中,便會發現這里別有洞天:頂網掛杜瓜,田里種水稻,水面養南湖菱,底下游泥鰍。
“這是我嘗試的稻田立體生態循環種養,讓一畝三分地物盡其用。”這樣的種養模式,畝均年產值近兩萬元,*一畝年產值達6萬元。陳小東在農場里還辦起了培訓班,每月定期組織農民培訓。而陳小東的技術后援團有省市農科院、上海海洋大學等,給他牽線后援團的,是海鹽的“先鋒幫幫團”。
海鹽有30個“先鋒幫幫團”。每個幫幫團由3至4名成員組成,及時把致富消息反饋到群眾中。需要技術培訓,幫幫團也盡力解決。
2017年底,海鹽發布了黨群“共創共享·振興鄉村”計劃。計劃圍繞授信1億元、貼息200萬元、扶助帶動1萬人的“121”工作目標,旨在打造百個“紅創空間”、百個共富聯合體、百名創業先鋒黨員。
這股農村創業熱潮,不僅讓越來越多的村民發家致富,更帶動全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2017年底,全縣104個村(社區)已全面實現村集體經濟經常性收入50萬元以上,預計2019年將突破100萬元。
農民是鄉村的主人,鄉村是農民的家園,鄉村振興必須順應村情民意,既要政府、社會、市場協同發力,又要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不能替農民決策,更不能排斥農民。
海鹽縣豐山村村民馬建良回憶起自己的創業經歷,仍然感慨萬千。“2005年我開始種蘆薈,當時只有二三畝地,因為沒資金不敢擴大。后來村黨支部幫我申請了5萬元的貼息貸款,就把規模擴大到十幾畝。”馬建良說,“后來我也入了黨,義務幫助大家跑銷售。我還建起專門生產蘆薈半成品的工廠,為大家打開了銷路。”如今他的蘆薈種植面積已達200畝,年收入兩三百萬元。
從“輸血”到“造血”,農業有奔頭,農民有甜頭,農村有看頭。沿著鄉村振興的希望大道,海鹽將闊步前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