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從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出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不僅對農村而言,對中國整體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僅通過40年的改革開放,便從物質匱乏、積貧積弱的狀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堅持科學規劃、注重質量,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也必將更加完善,讓億萬農民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宗福感、安全感。
《規劃》描繪出了美好愿景和實現路徑,也將影響財政支出方向和重點,成為關乎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但也必須注意到,今后在《規劃》落地的過程中,我們仍將面臨如何有效配置資源、用好鄉村后發優勢、采用合適的方法、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以及建設內容與目標的統一等諸多挑戰。
首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2017年,我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超過了20萬億,是1978年的181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了58.52%,*產業占GDP(國內生產總值)比例下降至7.92%。經濟發展水平與制度優勢和支農政策共同構成了通過以城補鄉、以工補農實施鄉村振興,解決“三農”問題的外部保障。農民強烈的發展愿望、農業漸成體系的設施與主體建設、農村相對豐裕的土地等資源等是鄉村建設內生動力的源泉。這些是我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信心所在。同時,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鄉村振興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建設,其目標本身具有經濟、文化、生態等多元化和長期性特點,需要分期、分類、分步驟實施。換而言之,中國的鄉村面積大、分布廣、發展程度參差不齊,不可能所有鄉村一起振興、所有農民同時富裕,因而要有耐心,需要分期實施。
其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要重發展更要重保護。保護生態就是保衛家園,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不僅是說好的生態環境能夠轉化為經濟效益,更是指出了一條用好鄉村后發優勢的發展之路。縱觀中國的經濟發展之路,我們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并沒有規避掉環境問題。為應對缺水,許多河流被各種壩體截成了“湖泊”、兒時嬉戲的水塘被垃圾占領,魚蝦難覓、霧霾的困擾一時間使得城市成為調侃的對象……可以預見,鄉村振興將伴隨著大規模的資本投入,接納有助于經濟發展的產業,但如果在思想上缺乏保護意識,就有可能重蹈歐美在發展過程種付出巨大環境代價的覆轍。因而需要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伊始就注意規避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是對鄉村的挑戰,也是對國家的挑戰。
第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要現代化也要保傳統。城市由鄉村而來、市民由農民而來,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路徑。從另一方面來講,鄉村與城市的差異、鄉村自身的多樣性,也是鄉村的價值所在。鄉村的現代化應體現在健全公共設施、完善公共服務以及提高治理能力方面,而不能過度追求效率,過度強調集中與統一。食物的多樣性意味著身體更健康,生產與生活的多樣性則意味著社會更健全。因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在現代化與傳統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要提高生活品質,也要為居民延續既有的人際關系與生活方式、為鄉村保留傳統建筑和生產方式留出空間。
第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要抓過程更要講結果。2018年既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啟動之年。為使有限的財政資金在鄉村振興中真正發揮作用,引入績效管理的理念與方法就非常必要和必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把握過程的合理性與合規性,引入全過程管理,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在規劃、實施與評估中實現農民代表參與;需要堅持結果導向的理念,實施注重成本收益,考核注重實績與目標實現情況。
總之,鄉村振興是對國家整體發展的戰略布局,既要穩步推進,也要有包容性,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同時還要有和諧觀,鄉村振興是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為一體的發展,是現代化與傳統相融合的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