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每年賣茶的收入就有6萬多元,聽說鎮里請來了茶葉專家,趕緊來學習。”日前,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長田鎮2018年茶葉管護及制作培訓班開班,長田鎮長田村的周平正是參加培訓的茶農之一:“茶樹可是大伙兒的‘搖錢樹’,2017年,我家就是通過種茶脫了貧。”
據介紹,本次培訓活動為期3天,長田鎮村級合作社負責人、茶葉種植大戶、茶農代表等60多人參加。
目前,長田鎮茶葉種植面積1.2萬畝,可采摘茶青面積6000畝。今年,共生產茶青60萬斤,加工干茶15萬斤,產值約2200萬元。為了進一步推動茶葉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長田鎮黨委、政府結合實際,舉辦了本期茶葉專題培訓工作。
朱志文是長田鎮小有名氣的茶葉種植大戶,流轉土地40余畝種植茶葉,年收入12萬余元。“這次培訓,聽了老師的講解,對包括制茶溫度等知識在內的生產技術學到了很多。”
“我種茶已經有十多年了,我們這個地方種茶,太適合了。”說起茶葉,長田鎮甘田村農民張西明很有發言權,他家是村里靠種茶脫貧的貧困戶之一,現在還做起了茶老板,有茶葉加工機器7臺,年收入7至8萬元。
培訓中,貴州大學茶學院的專家、來自浙江的茶商等從如何開挖種植溝、預留原生樹、預留枝條扦插育苗、中耕除草、修剪、病蟲害綜合防控等,到制茶的攤青、殺青、回潮、揮鍋技術,都進行了詳細講解。
“我們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發展茶產業,就近建設加工廠,與農戶訂單收購茶青,方便農戶就近銷售。”長田鎮副鎮長柏松介紹,鎮黨委政府負責引導農戶做大茶葉基地,企業負責拓展和穩定市場,就近或訂單收購合作社或茶農的茶青,通過加工銷售增加茶葉附加值;合作社負責標準化管理茶葉基地;茶農只要管護好茶園,就能就近銷售茶青增加收入。
“以今年春茶為例,全鎮茶青產量60萬斤,單價每斤30元,產值1800萬元,干茶生產15萬斤,單價每斤150元,產值2250萬元,這是茶農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柏松說。
一人富不算富,必須抱團發展。下一步,長田鎮將進行茶產業規劃,采取大戶帶小戶、抱團發展的模式,帶動茶農增收致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