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稈、養殖畜禽糞便、廚余垃圾……投入大機器,只需要一個小時,一種又黑又亮、形似醬油的“富活素”被提取出來。經過20余年的潛心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劉存壽及團隊研發的“植物碳基營養原理與天然有機物高效利用技術”目前已在陜西省銅川市進入中試生產環節。
“這幾年通過在全國20萬畝土地上進行試驗,使用‘富活素’的土地,農民平均每畝種植農作物的成本降低20%-30%,農作物平均畝產量增產15%以上。”劉存壽說,“通過該項技術能有效解決農村有機廢棄物處置、土地改良問題,還能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希望自己能為鄉村振興戰略出一份力。”
1996年,劉存壽從一篇名為《從美國現代化學農業問題看世界農業的未來》的學術文章上了解到,因過度施用化肥,歐美以及日本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出現了土地板結、土壤有機質下降、環境污染、農產品品質下降等問題。
為緩解化肥副作用,劉存壽曾考慮使用有機肥和化肥相結合的方法,但使用有機肥必須經過處理,否則容易把病菌和蟲卵帶入土地。此外,有機肥發揮效能相對漫長,1畝地往往需要施放成噸的有機肥才能看到肥效。
2005年起,劉存壽帶領研究團隊進行植物碳基營養肥料的生產研究和示范推廣。團隊采取人工模擬微生物降解的方法,利用簡單的設備,將畜禽糞便、作物秸稈、污水、污泥等廢棄物快速轉化為全水溶、有機全營養肥料——植物碳基營養物。
劉存壽說,在陜西、甘肅、山西等省大面積推廣示范表明,這種肥料在高產優質、培肥土壤、促進植物根系生長、激活微生物等方面表現出顯著優勢。
2016年,陜西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主持完成的“植物碳基營養原理與天然有機物高效利用技術”進行成果鑒定,專家認為該研究成果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對于實現“肥藥兩減”,治理農業污染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示范作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