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40年前,我們通過農村改革拉開了改革開放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們應該通過振興鄉村,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省委十屆六次全會暨省委工作會議提出,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生態宜居為關鍵、生活富裕為根本,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農村電子商務是指利用互聯網、計算機等現代信息技術,為從事涉農領域的生產經營主體提供在網上完成產品或服務的銷售、購買和電子支付等業務交易的過程。農村電子商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扶貧的重要載體。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促進實體經濟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有利于促消費、擴內需,推動農業升級、農村發展、農民增收,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現代物流等*新技術,能進一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
更新觀念,發展農村電商新業態新模式。農村電商不但要促進“工業品下鄉”,更要推動本地“農產品上線”,促使二者緊密結合。在推動農村電商的過程中,少數地區片面強調“工業品下鄉”,即為商品拓展農村消費市場,而忽略了本地農產品上線服務,對信息服務的雙向性認識不足。在推動“農產品上線”過程中也存在誤區,即單純追求“種什么賣什么”。沒有特色農產品的地區,發展農村電商原生動力不足,或者難以找到電子商務切入點。有特色農產品的地區又往往面臨著同質化競爭嚴重等問題。解決這一矛盾,要進一步推動“種什么賣什么”向“要什么種什么”轉變,即從需求端入手,實施訂單化生產,滿足客戶個性化定制要求,深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擴大農村電商服務范圍,推動更多的涉農企業、機構連接入網,通過互聯網提供商品與服務,著力推進農村商業的生態建設。不少農村電商服務站點,已開始發展成為生態服務中心、創業中心和文化中心,為農村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從農村電商下沉發展到金融、醫療、教育等領域,用信息技術為農村賦能,可推動生產要素向鄉村回流、提升生產效率,發展新業態新模式,為鄉村治理注入更多互聯網基因。
完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的滯后,制約著農村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建設具有廣泛性的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設施”。要加強從村到鄉鎮的物流體系建設,實施快遞下鄉工程。加快縣以下物流快遞體系建設,增加站點,降低費用,同時建設公用倉儲空間。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鼓勵各地規范發展電商產業園,聚集品牌推廣、物流集散、技術支持、質量安全等功能服務;全面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工信、通信管理局等部門要加快寬帶進村步伐,進一步降費提速,普及縣域公共場所免費Wi—Fi全覆蓋;加快農業標準化進程,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產地認證、質量追溯、產地預冷、冷藏保鮮、分級包裝、冷鏈物流設施等方面給予支持,完善鮮活農產品直供直銷體系,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
促進人才回流,鼓勵人才農村創業。農村電商要發展,人才同樣是關鍵。政府要制定系統全面的電子商務人才培養規劃,打造農村電商教育培訓體系,建立培訓專家人才庫,將各類涉農專家、企業電商平臺專家、數據分析專家、創業培訓專家等吸納進人才庫,通過定期的培訓計劃,打造農村電商人才培養生態圈;職業院校要加強校企合作,對接電商企業,瞄準市場需求,完善專業課程設計,突出實踐操作要求,按需培養電商運營、設計、宣傳等專業人才。加強師資力量培養,將教師通過合作計劃交流到電商企業鍛煉,增加實踐經驗,吸引互聯網電商高管、本土電商創業成功人士加入教學課程,多舉措提升教學質量;鼓勵互聯網大型平臺企業開展人才培訓,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數據依據以及種植、銷售、用戶需求等相關大趨勢分析,進一步加強農村電商的生存能力。支持企業培養各自的培訓師團隊和農村電商從業者,通過電商培訓師團隊把更多的農民培養成供貨商、經銷商等。進一步鼓勵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優化農村電商環境。通過股權激勵、薪酬獎勵、職位晉升等舉措,“三位一體”促進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優化營商環境,為農村電商企業提供工商登記、稅收等便利政策,解決創業人才現實需求,為創新創業人才回流農村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發展農村電商,助力脫貧攻堅。要制定電商扶貧產業規劃,引導龍頭農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運營商、電商交易平臺等構建產業鏈,讓貧困戶參與其中,從而達到減貧脫貧效果;用好考核指揮棒,將農村電商發展納入扶貧考核體系;帶動社會資本投入,逐步提高貸款貼息、股權投資、風險補償等市場化扶持方式的比例,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合農村電商特點的金融服務產品,為貧困地區發展電子商務解決資金難題;走品牌化道路,更好形成產地品牌、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推動產業發展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產品或服務要嚴格標準,做到統一標識、統一質量,凸顯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著力打造優質品牌、優質產品和優質服務。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