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鄉村產業興旺,對農村產業投融資支持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近年來,我國在財政支農方面的投入持續增加,農村金融扶持政策也逐步形成體系,財稅政策、貨幣信貸和差異化監管政策相結合的正向激勵機制引導各類金融機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金融資源投入扶持“三農”的績效顯著。
發展現狀
隨著農村金融改革的深入發展,我國已基本形成以財政支持為引導,以信貸支持為核心,以農業保險、農業資產證券化、產業基金、融資租賃、互聯網金融等為新動力,以融資擔保服務和產權登記交易服務為配合的多樣化農村產業投融資機制。
農村產業發展投融資機制方面。一是財政支持機制。十余年來,各級財政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全國財政農林水支出從2007年的3244.69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18587.36億元,平均年增長率為22.24%。此外,財政部門還通過貼息、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村產業發展。二是信貸支持機制。在政策的持續引導下,近十年來,金融機構投向“三農”的貸款規模持續穩定增加。2009-2017年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投放規模年均增長18.62%,農戶貸款投放規模年均增長20.43%,農業貸款投放規模年均增長11.49%。截至2017年12月末,全國涉農貸款余額達到30.95萬億元,同比增長9.64%。三是農業保險機制。2007年至2016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51.8億元增長到417.1億元,參保農戶從4981萬戶次增長到2.04億戶次,承保農作物從2.3億畝增加到17.2億畝,分別增長了7.1倍、3.1倍和6.5倍。2016年中國農業保險為農戶提供風險保障2.16萬億元,為4575萬戶次農戶賠款348億元,承保農作物面積超過十億畝,占據了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的近一半,其中玉米、小麥、水稻的承保覆蓋率超過60%;2017年在13個糧食主產省選擇200個產糧大縣,面向適度規模經營農戶開展農業大災保險試點,保障水平提高約90%。
此外,我國在農業資產證券化、農業投融資平臺與產業基金機制建設、農業融資租賃機制建設和農村互聯網金融支持機制建設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效。
農村產業投融資服務機制方面。一是融資擔保服務機制。近幾年,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有限公司和33家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完成組建,累計為超過4.9萬個農業項目提供貸款擔保,擔保總額442.5億元。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國28個省(區、市)及5個計劃單列市已組建省級農擔公司,并以辦事處、分公司等形式設立市縣分支機構189個。各省農擔公司共計實現在保余額263.5億元,在保項目39001個,平均每個擔保項目金額67.56萬元,主要擔保對象是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二是產權登記交易服務機制。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有1231個縣(市)、17826個鄉鎮建立了多種形式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和服務平臺,有1200多家依托林業管理部門設立了林權流轉服務中心,以重慶、湖北、天津、北京、山東等14家省級或省會級為代表的一批綜合性農村產權交易所相繼成立,覆蓋了全國約43%的縣級行政區劃單位。存在問題
*,農村產業投融資相對數量較小,財政和涉農信貸投入不足。盡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和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連年下降,但是農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占全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與其大不匹配。農戶的信貸需求是普遍的,特別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長期、大額投融資需求非常旺盛,而2009年以來農戶貸款占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的比重始終沒有超過7%,這意味著大量的農戶投融資需求受到抑制或得不到滿足。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農村各類經營主體投融資需求的多樣性、多層次性、差異性日益強化,而政策性金融、商業金融與合作金融在農村產業投融資領域的協同配合機制仍不完善,使得涉農信貸資金供給和需求不能有效對接。
第二,主要投融資機制相對單一,機制創新發揮的作用有限。地方涉農投融資平臺、農業產業發展基金、農業保險、農業融資租賃和融資擔保等一系列機制創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財政資金和國有金融資本的支持,民間資本參與不足、話語權弱且局限于少數特定產業領域。農村產業領域的諸多投融資機制創新仍處于起步階段,資金來源單一,業務體量較小,并且由于農村產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些投融資機制的發展難以完全復制在其他領域的運行經驗,因而其有效運行模式仍在“試錯-糾正”的探索階段。
第三,農村金融配套服務機制發育不成熟,影響相關投融資機制作用的發揮。當前,我國農業融資擔保服務、農村產權登記交易服務覆蓋范圍有限、業務規模較小,農業產業領域的社會信用信息登記和查詢服務系統仍在逐步建立完善中,財務管理服務、內部經營管理咨詢和法律服務等更是只有少數經營主體才有能力獲取和使用。由于農村金融配套服務不完善,農村產業投融資機制創新面臨控制風險、降低服務成本、優化激勵機制三個關鍵問題。
對策建議
*,繼續加大支持創新力度,激發農村產業投融資機制的創新活力。一是繼續加大財政引導作用,通過定向稅收減免、貼息、參股發展基金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投融資機制創新,激勵其在農村產業領域積極發揮作用,促進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與合作金融的有效協同。二是優化財政資金在農村產業領域的投入結構,引導社會金融資本的流向和流量。對啟動運營成本高、經濟收益小,但外溢效應大、公益性強的農村公共產品產業給予更為有力的財政投資支持。三是適度整合農村金融資源,引導金融機構開發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四是繼續加大涉農信貸資金的投放規模,通過增加支農再貸款、差異化利率政策和存款準備金政策引導商業性金融資金流向農村金融市場,充分調動各類金融機構在農村產業領域開展涉農信貸業務的積極性。
第二,完善農村產業投融資機制,為其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一是創新農村產業金融供給形式,培育多樣化金融供給主體,鼓勵其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滿足農村各產業領域的差異化投融資需求。二是加快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發展,提升其業務創新能力與風險控制能力。三是充分利用農村社區的熟人社會特點,發揮合作金融在農村社區的制度優勢以及各類農民合作組織的金融聯結作用。四是完善中央和地方多層級農村產業投融資平臺建設機制和產業發展基金運行機制,促進農村產業領域直接融資市場發育,培育涉農龍頭企業在股票和證券市場的融資能力,合理引導農村產業基金、私募、創業投資等機制為農村產業發展籌集社會資金。五是完善農村產業投融資機制的風險控制機制,建立農業金融支持的風險保障機制,通過建立農村信用擔保基金、融資擔保基金等為涉農信貸提供風險保障。六是進一步加快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農村產業經營主體信用數據庫,積極應用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在國家層面建立廣覆蓋、多維度、全數據的社會征信體系,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征信信息在農村產業投融資領域的適度共享。
第三,完善農村產業金融的配套服務機制,促進投融資機制作用的有效發揮。一是繼續加強農村產業金融的配套服務平臺建設,通過提高配套服務效率,改善配套服務質量,降低服務門檻,降低農村產業投融資行為的交易成本,激發農村產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活力,促進農村產業經濟發展,從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使其在農村產業系統內自主、有序、高效、穩定的循環,從根本上改善農村金融生態。二是推動融資擔保機制深入發展,推動銀行和融資擔保機構合作,提高融資擔保機構在資產管理、風險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引導融資擔保行業歸本溯源,聚焦涉農融資擔保業務,發揮好準公共產品的作用。三是繼續推動互聯網技術在農村產業投融資領域中的應用,加強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傳統金融機構的智能化轉型。四是注重培養相關專業人才,提高農村產業投融資管理和服務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