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來到安徽省長豐縣朱巷鎮陳崗村,看到當地“稻蝦共養”大戶陶元貴正和農戶們在田間收割“蝦稻米”。當轟隆隆的收割機緩緩駛過稻田,一棵棵飽滿茁壯的稻稈被卷入機器,隨著葉稈的剝離,金燦燦的稻谷眨眼間出現在人們眼前。
“你看這片水稻長得多好,稻穗壓彎了腰。”看著金黃的麥浪,陶元貴喜不自勝。就在幾個月前,他利用稻田養蝦,收獲了四五千斤龍蝦,秋收之時,他又收獲了“蝦稻米”。“今年我種了有40多畝水稻,蝦、稻加一起,今年純收入應該有十幾萬元。”
說起來簡單,要讓小龍蝦和水稻和諧共生卻并不容易,時機掌握不好,小龍蝦反而會破壞水稻,吃過虧的陶元貴逐漸摸索出經驗。“水稻剛插的時候投放蝦苗,稻蝦共生共長。稻根下的雜草和蟲卵,靠蝦來‘消滅’;葉面上的蟲子,有飛鳥來食。”這樣一來,既解決了田里面的雜草和蟲害,稻田也不用打農藥,保證品質。喂小龍蝦的食物采用菜籽餅、黃豆餅,既可以肥水,也可以肥田,龍蝦的糞便更是水稻生長*的天然肥料。
據了解,近幾年來,地處江淮分水嶺的長豐縣利用區域優勢,積極推廣“稻蝦共養”高效種養模式,大力培育稻蝦種養新型經營主體,產業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今,長豐縣的稻蝦綜合種養基地由2015年1.3萬畝發展到如今的11.2萬畝,全縣稻蝦綜合種養戶達2.6萬余戶。種養技術、種養模式也在不斷探索中逐漸成熟,由“一稻一蝦”發展為“一稻二蝦”或“一稻三蝦”,產業效益逐年提升。
“蝦稻共養讓我們走上了致富路。”陶元貴說,過去村里人光靠種糧食每畝地*多賺1000元,現在小龍蝦每畝田年產150-200斤,按均價每斤20元計算,單小龍蝦一項就有3000—4000元。稻子不打農藥、不施肥雖然會有一定減產,但是綠色種植方式產出的稻子品質高,每畝也有1000多元收入。
蝦稻米口感好、品質高,但距離真正“走出去”還需時日。“目前,長豐蝦稻米品牌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長豐縣農委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遴選推廣水稻優質新品種、建設綠色蝦稻米生產基地、推進產業化經營、加強品牌保護監管等方式,該縣正積極構建以縣級蝦稻米區域公用品牌為龍頭、鄉鎮級區域公用品牌為支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品品牌為主體,“三品一標”品牌為基礎的蝦稻米品牌體系。“計劃到2020年,打造1個縣級蝦稻米區域公用品牌、5個鄉鎮區域公用品牌、10個經營主體自主品牌、20個‘三品一標’蝦稻米產品。”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