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送爽,“中國茶葉之鄉”福安市的30萬畝茶樹迎來采摘季。日前,記者驅車沿福壽高速公路穿山越嶺,抵達位于該市西北部的閩東茶葉重鎮社口鎮。
近年來,該鎮依托良好生態,在科學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融合等方面做足文章,走出一條由大求強的茶產業發展新路。今年,社口鎮入選國家2018年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名單。
社口鎮地處白云山東麓,背倚梨蘭山,全鎮區域面積96平方公里。該鎮是典型的農業人口大鎮,傳統優勢產業以茶業、竹業為主。當地百姓從唐代中期開始種茶,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社口鎮是中國名茶“坦洋工夫”紅茶發源地、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和茶樹良種培育基地,素有“閩東茶葉之鄉”的美譽。該鎮副鎮長葉長壽介紹,社口全鎮現有茶園面積4.2萬畝,擁有茶企和茶葉合作社78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3家,寧德市級龍頭企業5家。“去年,我們鎮茶農人均純收入1.86萬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1.4%。”葉長壽說。
該鎮茶產業蓬勃發展,首先得益于當地致力維護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早年,由于茶園規模迅猛擴張,加上生產、管理比較粗放,對自然環境造成一定負面影響。近年來,該鎮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將自然環境保護、建設與茶產業發展緊密結合,有力助推茶產業發展。
據介紹,自2015年社口鎮被列為寧德市重點治理水土保持工作重點鄉鎮以來,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辦法,著力建設生態茶園。例如四甫茶場、坦洋村和溪坪村水土保持工作試點區,不僅實行部分山地退茶還林,修復植被保持原生態,還依據茶樹生長的生物特性,配套修建起小型蓄水池、沉沙池,坡改梯種植梯壁草,在沙土裸露部分種植白喜草等;采用立體復合栽培技術,實現茶、木和諧共生,引入山泉水用于自動化灌溉;在茶園管理過程中,采用人工除草,施用火燒土糞、沼液等有機肥料……
由茶園保水土、促增收引發的蝶變,既實現生態環境的高顏值,又實現經濟發展的高質量,社口鎮邁入了省級生態鄉鎮的行列。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