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湖北省宜昌市近日發布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規范。這意味著農民職稱評什么、怎么評自此有了地方標尺。根據評定規范,宜昌市將農民專業技術職稱設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三類,具體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農業機械、農業工程5類13項。每項職稱又分五級:員級、助理級、中級、副高和*。
申請者首先要進行水平能力測試,員級、助理級采取閉卷考試方式,中*采取面試方式,由隨機抽選的3名至5名專家進行現場答題或技能考核。然后進行綜合評審,包括學歷、表彰獎勵、培訓經歷、生產經營能力、技術成果形成和轉化能力、輻射帶動能力六項指標。如今,宜昌已有328名農民取得中初級職稱,覆蓋所有縣市區。
必須正視的是,我國雖然是個農業大國,但農業人口在減少。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數據顯示,2013-2017年,全國農村人口減少6853萬人,每年減少1371萬人。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都外出打工,農業“后繼無人”的情況在各地相當普遍,已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因此,要鼓勵和支持年輕農民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
此前,農業部印發《“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不僅明確了“新型職業農民”的角色定位,使農民由過去的“身份化”,向現在的“職業化”轉型,而且為今后農民的職業化道路及現代化農業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據此前報道,近兩年來,陜西已有266人獲得“*職業農民”稱號;浙江有43人分別獲評*農藝師、*畜牧師、*獸醫師和*工程師。這次湖北省宜昌市發布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規范,再次表明:農民不僅是個“新職業”,而且是個“好職稱”。可以預料,當農民成為一種職業,新的理念、經營知識等,將會培育和造就數以億計的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
事實上,農民職業化,直接對應的是職業的美譽度、優越性和感召力,這一方面要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一方面也需要社會各方的認同和接納。因此,我們在構建和完善農民職業化相應制度設計的同時,應堅持不懈地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擴大投資和消費都要把重點放在農村;特別是,要更加注重提供充分的就業、醫療、養老等保障,解除新型職業農民后顧之憂,感召和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回鄉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原動力”。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