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全國重要的“菜籃子”基地,為全國長江中上游冬春蔬菜優勢區域、云貴高原夏秋蔬菜優勢區域,紅菜苔、大蒜、蓮藕、莼菜、花菇等名特優蔬菜享譽國內外,產業綜合能力一直位于全國*方陣。蔬菜產業已成為湖北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和農業產業扶貧的重要亮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需要我們認真思考,深入分析并謀劃促進湖北省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農業產業振興。
一、產業發展現狀
生產規模穩步提升。據統計年報數據,近三年全省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同比呈現穩步提升態勢,規模、產量、產值穩居全國7-8位。
生產布局不斷優化。湖北列入長江中上游冬春蔬菜以及云貴高原夏秋蔬菜兩大優勢區域,科學布局了設施蔬菜、露地冬春蔬菜、高山蔬菜、水生蔬菜、食用菌等特色蔬菜生產區域。
生產技術不斷創新。全省集成推廣了新優特蔬菜品種、“兩減”技術、設施蔬菜高溫悶棚技術、互聯網+信息化運用技術等一批節本高效技術,以及“菌+稻”“魚-蓮”“菜-沼-畜”等綜合種養模式。
產品質量穩步向好。近三年蔬菜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97.29%、98.1%、99%,食用菌抽檢合格率全部為*。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認證“三品一標”蔬菜產品1477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725,綠色食品586個,有機食品114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52個。
產品加工初具規模。引導蔬菜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產品分揀、分級、預冷、簡易包裝等初加工,基本實現全覆蓋;產品精深加工除傳統腌制、醬制、泡制、干品加工外,蔬菜汁、脫水蔬菜、多功能食品、方便食品、休閑食品等發展較快。
流通市場日臻完善。全省蔬菜產品銷售網絡健全,功能齊全,市場融合步伐加快。蔬菜市場流通中,經批發市場銷售蔬菜占70%以上,產銷對接在30%左右;在零售環節中,經農貿市場銷售蔬菜占65%、超市銷售占27%、電商及休閑直采占8%左右。
產品出口穩步提升。湖北省蔬菜出口量連年增長,創匯額領銜全省農業,2015年-2016年全省食用菌出口創匯分別為8.11億美元、7.86億美元,2017年食用菌出口10.59億美元,占全省農產品出口總額的55.8%,位居全國*。
綜合效益貢獻增大。近年來在主要大宗農產品價格下行的情況下,蔬菜產業仍實現產值、效益雙增長,2017年全省蔬菜及食用菌產值1418.5億元,全省農民依靠蔬菜人均收入超過5800元,蔬菜為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1200元以上,在種植業中勇挑增效增收大梁。從事蔬菜種植的相關勞動力320萬人。
二、存在的機遇
從國際國內形勢分析,湖北省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還有很大的潛力和機遇:一是高質量消費需求驅動,人們對蔬菜的需求已由數量向優質、營養、保健方面轉變。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曾經提出,21世紀*合理的膳食結構就是“一葷一素一菇”,可見蔬菜及食用菌產品仍然是滿足多層次、高質量、個性化需求的特色農產品。二是社會資本投資帶動,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三鄉工程”有效推動,蔬菜產業成為社會資本追捧的目標與方向,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三是產業扶貧推動,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發展蔬菜,有利于進一步優化特色蔬菜結構。四是出口創匯優勢拉動,國內種菜成本相當于發達國家仍然有競爭優勢,蔬菜是我國*保持出口順差的農產品,伴隨“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蔬菜產品擴大“走出去”戰略成為必然。
三、產業高質量發展目標、思路與原則
發展目標。堅持“穩量提質增效控污”的基本思路,以品種、品質、品牌為重點,鞏固提升千億元蔬菜產業,全省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穩定在1850萬畝左右,總產量4000萬噸左右,蔬菜產品質量檢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蔬菜對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穩定在1200元以上。
發展思路。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進蔬菜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結構優化為重點,著力培植優質特色蔬菜,扶持市場主體,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加快推進蔬菜產業轉型升級。
基本原則。堅持市場導向,堅持質量興菜,堅持綠色發展。
四、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舉措
圍繞蔬菜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應該加強行業內外聯合、結合、配合、融合、整合開展相關工作,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促進行政引導效應、市場主體作用及產業綜合效益*化。
(一)優化布局及結構。就區域布局而言,引導湖北省“1+8”城市圈及大中城市周邊以發展設施蔬菜、工廠化食用菌生產為主;鄂西山區以發展高山蔬菜為主;鄂西北以發展設施蔬菜、設施食用菌為主;江漢平原以發展喜冷涼露地冬春蔬菜、水生蔬菜為主。就結構而言,推動設施蔬菜向提檔升級方向調,標準化鋼架大棚占比由60%提高到90%水平,高山蔬菜向生態環保方向調,水生蔬菜向種養結合方向調,食用菌向珍稀營養方向調。
(二)優化生產能力建設。加強產學研結合,選擇抗病、抗逆、優質品種,集成標準化生產、綠色防控、輕簡化栽培等技術,培訓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示范的新型職業菜農。加強集約化育苗,推動蔬菜育苗向商品化、專業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補足基礎短板。加強生產方式融合發展,包括種養結合、農旅融合、農機農藝融合。
(三)優化產品精深加工。優化鮮食和加工品種合理布局,既重視鮮食品種的改良與發展,又重視加工專用品種的引進與推廣;引進培育蔬菜加工龍頭企業,加速蔬菜產、加、銷一體化進程;按照國際質量標準規范蔬菜加工業,用信息、生物等高新技術改造提升蔬菜加工工藝水平。
(四)優化信息化與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訂單直銷、連鎖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推進蔬菜產品編碼管理、包裝倉儲、冷鏈物流等環節廣泛應用互聯網技術。積極擴大物聯網技術應用,率先在設施蔬菜、設施食用菌生產中推動建設一批物聯網應用的高標準示范基地。穩步開展信息監測預警,及時開展產銷形勢分析研判,引導有序產銷。
(五)優化市場主體培植。進一步爭取各級政府及其他部門對蔬菜產業的扶持和引導,增強政策供給與項目支撐。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新型經營主體與小菜農利益聯結機制。加強品牌創建,引導地方凝聚市場主體開展區域公用品牌創建,引導經營主體開展蔬菜“三品一標”認證。
(六)強化質量安全風險管控。加強投入品監管,嚴厲打擊制售禁用農藥的行為;強化標準化生產,積極推廣農業防治、綠色防控、配合一定的化學防治;強化產品準出,主管部門應對生產基地登記造冊,監督抽查,建立質量檔案;加強宣傳教育,對禁、限用農藥宣傳做到家喻戶曉。依法從嚴查處問題蔬菜,確保人民群眾吃上放心蔬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