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津冀“老校長下鄉”工作推進會在河北阜平召開。據介紹,該項目已納入北京市支持鄉村學校發展計劃,相關費用也列入政府財政預算支出。
“他們的到來,當地老百姓當成節日一樣渴盼。”提起下鄉的老校長們,對口學校的廣大師生難掩欣喜。作為教育部“老校長下鄉”工作的首批試點城市,北京于2016年9月在密云和河北阜平正式啟動該活動。在*批支教隊伍中,共有8位退休校長、書記、教師“進駐”阜平3個鄉鎮5所學校。他們之中,有人每月奔波數百公里去授課;有人自掏腰包看望貧困家庭學生;還有人耐心細致聽課、評課、說課,不厭其煩地和青年教師切磋……據不完全統計,兩年來,來自北京的老校長們在阜平共計聽課2073課時,授課104次。
三地協同,重在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協同,更是彌補公共服務短板,提升老百姓獲得感的領域。北京作為優勢地區,理應在基礎教育幫扶中發揮更大作用,“老校長下鄉”的意義正在于此。如果說填補兩地教育鴻溝是一個長期系統工程,需要經濟發展、產業轉移等諸多因素跟進,那么立足當下,點對點的教育支援、教師隊伍交流,不啻為盡快改善落后地區教育面貌的好辦法。
好老師,是學生的靈魂塑造者、心智啟蒙者。就拿“老校長下鄉”活動來說,來自北京的老教師們給當地學生帶來了許多驚喜,折紙、軟泥、彩陶,以及整合語文、數學、英語等多門學科的特色課程,每一項都令孩子們眼界大開。除了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經驗豐富的老校長還在辦學理念、管理策略和教師業務提升等方面,為被幫扶學校開出了“藥方”、更新了理念。事實證明,在老校長的點撥下,越來越多的“化學反應”開始在山區小學發生。
據悉,“老校長下鄉”工作支援區域還將進一步拓展。我們追求的不僅是短期效果,更是以此為切入點,構建共享共贏的統籌模式,讓三地在協同機制中互通有無,讓更多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這應當成為三地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其釋放的紅利終將反哺京津冀長遠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