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因為五彩水稻節的舉辦,重慶大足區拾萬鎮著實火了一把。
在從資源型大鎮的轉型過程中,該鎮將傳統的優勢糧油產業做出新意,激發出鄉村振興的新活力。
以此為突破口,持續推動農旅文深度融合,拾萬正著力打造有產業、有情懷、有顏值的“稻香文旅小鎮”。
做強產業,五彩水稻大放異彩紫色、紅色、綠色、黃色、白色……如此的斑斕色彩,不是出現在花海,而是來自稻田,是不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
金秋時節,行走在大足區拾萬鎮長虹村的田間地頭,滿目所及的,便是這樣的神奇畫卷——約200畝的“五彩稻田”,經過精心種植,由深淺相間的彩色水稻,布局出“狗年生肖”、“中國地圖”、“三心稻”、“大足腳印”等不同圖案,呈現出令人驚艷的田園風光。
正是憑借這樣的奇景,拾萬鎮在這個豐收季成為全市鄉村游的一大熱點。僅在大足首屆五彩水稻節開幕當天,就吸引游客3萬人,實現收益500萬元。
拾萬,歷來是大足的魚米之鄉。這里盛產水稻等農作物,現有水稻種植面積1.6萬畝,是全市水稻高產創建示范基地、全市糧食生產先進鎮。
持守著對耕地的深厚情感,拾萬在從資源型大鎮的轉型過程中,將優勢的糧油產業作為突破口,引導其由數量向質量轉變,力促農旅文商融合發展。
怎么轉?五彩水稻節的舉辦,無疑是一個成功的答案。不僅如此,隨著這一節會落戶拾萬鎮的,還有袁隆平院士專家工作站。通過引智,拾萬鎮力爭將其建設成為國內*的雜交水稻育種科技研發及成果平臺,全國首屈一指的水稻科普教育基地和水稻文化展示平臺。
“政府支持、群眾滿意,事實證明,發展優質糧油這條路子,我們走對了。”拾萬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而今名聲有了,拾萬鎮謀劃的,是何如進一步把產業做大做強。
在挖掘傳統水稻種植優勢的基礎上,該鎮提出,要建設集“水稻品種展示、水稻科技推廣、水稻科普教育、稻米文化傳承、稻田藝術展示”于一體的“稻香文旅小鎮”。這也意味著,農民們世代耕種的水稻,將煥發出嶄新的生機,帶給他們致富的新動力。
據介紹,找準發力點,拾萬鎮將持續鞏固萬畝優質水稻示范基地,逐步做強“拾萬香”大米,創建有機綠色品牌;同時,結合產業扶貧,大力發展青脆李和中藥材種植,培育大足黑山羊和綠色庭院養殖產業,通過產品溯源提升農產品品質,豐富“拾萬香”產品體系;針對五彩水稻,要逐步擴大景區面積,豐富內容,保障一年兩到三季的觀賞期;建立鄉村集市和電商等農產品銷售終端,不斷提高群眾的受益面和積極性。
厚植文化,文旅小鎮守護情懷“鄉間的歌謠,永遠的依靠,回家吧,回到*初的美好……”周杰倫一首膾炙人口的《稻香》,處處流淌出對家鄉的眷念和兒時記憶的美好。
一座以“稻香”為標簽的文旅小鎮,必然也應當沉淀滿滿鄉愁,讓人向往。
拾萬,明萬歷年間稱之為“石院里”,因“石院”與“拾萬”諧音,清嘉慶年間改稱為“拾萬場”至今。
這里人文歷史厚重,有以白云寨、古佛洞、半邊街、觀音寺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遺跡30余處,孕育出了“龍學泰斗”楊明照等名人。
要留住鄉愁,建設“稻香文旅小鎮”,這些文化元素都必須精心打磨,小鎮才會有情懷、有溫度。
“實現鄉村振興,建設幸福美麗新拾萬,文化是一定要打好的牌。”拾萬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打造“有文化”的新鄉村,拾萬將重點做亮三張文化名片——以水稻科普展現農耕文化。初步建成袁隆平雜交水稻科普展覽館(一期工程),利用袁老的精神引領和五彩水稻的觀賞效應,吸引城市游客,助推鄉村旅游發展。
同時,繼續做好以關愛“三留守”人員展現的鄉村文化。去年10月,拾萬鎮啟動“愛在拾萬·夕陽紅、巾幗行、四點半”系列活動,在關愛農村困難群體、引領文明鄉風、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文化教育體系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已經引起廣泛關注并取得顯著成效。
此外,拾萬還將以龍學大師楊明照故里和龍學書院展現求學研學治學文化。目前,該項目已獲認可,正在推動落實中。
提升顏值,美麗鄉村如詩如畫干凈、整潔、美麗的鄉村,才會吸引人。親切、溫暖、文明的鄉村,才能留得住人。
建設“稻香文旅小鎮”,拾萬鎮將另一個主要著力點,放在了美麗宜居環境的打造上,塑造“有顏值”的新鄉村。
五彩水稻節,讓長虹村聲名遠播。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僅是神奇的“五彩稻田”,這里如詩如畫的美麗鄉村新畫卷,同樣讓游客們津津樂道。
“不僅風貌統一,干凈整潔,就地取材的石槽、石磨等,還被作為小景裝飾在農家院落,這樣的村莊不但宜居,更是有情懷有鄉愁的所在。”主城前來游玩的羅喬喬動情地說。
長虹村美麗宜居村莊建設,是拾萬鎮著力提升人居環境的一個典型。截至今年9月,這里外部的景觀改造主體工程已經完成,大部分綠色景觀植物、花卉種植完成,村莊便民小道工程全部完工,房屋外觀風貌改造已經完成50%以上,項目所涉及范圍內的農戶改廁工作全部完工,路燈安裝工程已經完成并已全部亮燈。
以此為代表,拾萬鎮城鄉面貌持續改善。
該鎮一方面打造美麗宜居環境,投資8萬元對街道環境進行綜合整治;投入資金20萬元打造“拾萬文化場鎮”;分別投資100萬元、500萬元,啟動了美麗宜居村莊建設和重慶市農村綜合改革試點鎮建設項目。
另一方面,不斷保護美麗宜居環境。投入資金45萬元,清理陳年垃圾;每年投入資金40余萬元,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收運全覆蓋;加大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廣施用有機肥3400畝,推廣秸稈綜合利用;依法關閉限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大戶2戶,整改3戶,鎮村面貌得以不斷提升。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