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這個燈泡放哪個桶?”“這個廢燈泡是玻璃的,放在這個可回收的里面。”近日,在山東青島平度市南村鎮大西頭東村的陳錫愛家里,老人正與小孫子一起對家里的一堆垃圾進行分類。自今年3月大西頭東村啟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以來,陳錫愛一家五口8個月常見這樣的場景。
“現在形成習慣了,村里已經沒有亂倒垃圾的嘍。”陳錫愛所言不虛,行走在大西頭東村的大街小巷,這個300余戶的村莊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干凈。“一家兩個垃圾桶,先對自家的垃圾進行‘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次分類。”據市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試點剛啟動那會兒,村民既有不理解的,也有不用心的,每天垃圾的*分類效果并不理想。為此,市鎮村三級一起走訪村民座談研討,拿出了破解之法。
“分類涉及的垃圾品種繁多,那我們就化繁為簡。”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村民每家每戶的垃圾桶上注明按照“易腐爛”與“不易腐爛”代替“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標準分類,這樣一來,村民對分類標準做到了心中有數。另一方面,由村內保潔員對村民垃圾分類情況進行評比打分,按分值進行一定的小獎勵。肥皂、洗衣粉等日化用品,陳錫愛家就領過幾次。“小獎勵雖然是象征性的,但是卻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該村黨支部書記表示,村民的垃圾分類參與積極性明顯提高,真正從源頭讓村民做到了垃圾有效分類。
在村子東頭的垃圾收集房里,每天早上7點,保潔員們都會準時將各家各戶的垃圾收集到這里進行二次分類。保潔員會按照“好賣的”與“不好賣的”的標準對收集上來的垃圾進行細分。“‘好賣的’由保潔員自行處置,作為他們的工資補貼。”如此一來,保潔員把垃圾二次分類當成自己的事,更為細致認真,能夠有效確保垃圾分類的“變廢為寶”。
“二次四分法”是南村鎮大西頭東村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探索實施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大西頭東村共為321戶村民配備分類垃圾桶642個,按每百人一個保潔員標準,配備保潔員3名,垃圾回收車3輛,建設垃圾收集房1座,垃圾分類收集房還配備了水、電和消殺消毒設施,標識明確,專人管理,分類垃圾日產日清,并且取締了露天垃圾收集桶。除此之外,該村“兩委”還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大西頭東村村規民約》,對生活垃圾的分類做出明確的規定和要求,以村風帶動民風,構建“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
眼下,冬季取暖季即將到來,該村預先在村莊外圍選好煤灰集中堆放點,集中收集各戶的煤灰后進行綜合利用,避免煤灰混入生活垃圾內。“習慣成自然,垃圾分類變廢為寶,還對環境好,一定會繼續堅持下去。”陳錫愛說著,帶著小孫子把路邊一片廢紙屑撿起來,放進了分類垃圾桶里。爭做打造*營商環境的“代言人”伊菥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打造*營商環境,人人都是參與者。我們要以“局內人”的精神,從自身出發,為全市打造*營商環境添磚加瓦。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營商環境是發展的基礎。對地方而言,經濟增長內生動力足不足,創新能力強不強,發展質量和效益高不高,往往和營商環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對企業而言,哪里的營商環境優、服務質量好、辦事效率高、投資成本低,企業就會到哪里發展,資金就會往哪里聚集。可以說,經濟競爭力之爭,就是營商環境之爭。
但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的營商環境到底好與壞,“身在其中”的感受并不如企業和企業家敏銳、深刻。我們要多聽企業家們的“抱怨”,關注他們的需求,進一步做好簡政放權的“減法”、做強監管的“加法”和優化服務的“乘法”,狠抓為企服務。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切實做到換位思考,遇事“不要說不行”,要力爭方便辦事,“*辦好”,提高效率,“用時*少”。同時,重視企業,“有求必應”,為其提供“*暖、*快、*優”的服務。作為黨員干部,更要以戰斗的姿態、良好的狀態推動工作,既要敢于碰硬、專業做事、激情干事,也要帶頭敢于擔當,為敢于擔當者擔當,為敢于負責者負責。
平度,是我們140萬父老鄉親共同的家,在我們家鄉發展的關鍵時刻,要樹立爭做“代言人”的信念,齊心協力,眾志成城,讓平度在發展中更加朝氣蓬勃、熠熠生輝!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