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糧油行業面臨一些風險和挑戰,但是我們所依靠的是中國的13億多人口,享有的是全球*的糧油消費市場,這是其他國家同行所無法比擬的先天優勢,我們應該對中國糧油行業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近日,在杭州舉辦的“西湖來客”第二屆中國糧油產業論壇上,中糧油脂董事長、中國糧油董事長、中國植物油行業協會會長董巍在講話中表示。
董巍認為,“計利當計天下利”,構建穩定的國家糧油供給體系是共同的責任。作為全球*的糧食買家,中國糧油行業長期以來在國際市場沒有話語權、定價權,缺乏核心糧源掌控能力和關鍵貿易物流節點,來源地也相對有限,應對國際糧價波動的能力不足。在國內,原料組織的規模化、集約化程度還不夠,糧油加工產能、產品供應和市場需求均存在結構性矛盾,企業運營成本呈不斷上漲態勢,糧油行業的整體經營環境日趨復雜。而今年中美貿易摩擦又增加了全球糧油貿易的不確定性,對未來中國糧油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董巍看來,“丹青妙手向翠峰”,推進高質量發展是共同的目標。*近,國際經濟局勢出現一些變化,國內經濟也在去杠桿、去產能。當外部環境不可改變,更應先做好自己。一方面可以通過加強企業自身建設,積極調整經營策略,提升業務運行效率和質量,把握糧油消費升級的機遇,推進產品創新和技術進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引導居民消費習慣,用更多優質、可信賴的糧油產品來回報社會,實現糧油供給從解決“吃得飽”到滿足“吃得好”的轉變;另一方面積極響應、執行政府的深化改革措施和產業政策,借助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東風,深入挖掘新機遇、發現新價值。
董巍提出,“狂風難摧萬木林”,全面加強交流合作是共謀發展的*方式。
面對瞬息萬變的外部市場和充滿挑戰的經營環境,任何一家企業想要獨立應對都是很困難的。只有依靠行業的力量,集木成林,優勢互補,才能*程度地保障權益、控制風險、實現共贏。
對內,可以通過加強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行業組織的力量,積極與政府部門、專業機構溝通交流。對外,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通過對外交流,緩解國內糧油原料供求結構的矛盾,促進產品結構的優化與調整,擴大過剩產能的出口;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國際市場和國外農業資源,直接參與國際競爭、參與國際糧油標準和貿易規則的制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拓展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縮影,中糧集團國際化的案例很好地證明了加強國際化戰略合作與交流,既是為世界經濟貢獻“中國力量”的務實之舉,也是借助全球資源、實現自身發展突破、提升中國糧油企業在國際市場話語權和影響力的*有效途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