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福建福鼎市白琳鎮沿州村牛嶼與青嶼之間的海域,養殖戶蔡子上正忙碌在塑膠深水大網箱上。
10口金黃色的正方形塑膠深水大網箱漂浮在海面上,一條條大黃魚暢游其間,自由快活,成為海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今年46歲的老蔡,福鼎前岐鎮人,從事海上養殖20多年,曬得黝黑。1992年,在福鼎八尺門海域,老蔡開始了海上養殖之路。之前,他家養殖的100多口網箱使用傳統的木質材料制成,每口規格3.3米×3.3米,網箱內養殖生態黃魚、石斑魚等。遇到風調雨順的年頭,養殖收益頗豐,規模也逐漸擴大至五六百口網箱,部分木質網箱也逐步改為鋼構網箱。
2006年“桑美”臺風肆虐福鼎,老蔡家的200多口木質網箱全軍覆沒,損失100多萬元。慶幸的是,鋼構網箱完好無損。此后,老蔡便將木質網箱悉數改為鋼構網箱。
“傳統木質網箱成本較低,3.3米×3.3米的規格,木料加上網衣、浮球、生產用房等,每口成本約2000元,但抗風浪能力差,時間一長損壞、風化,就會漂散在海上,污染海洋環境。鋼構網箱抗風浪能力強了,但同樣要用泡沫浮球,對海洋環境也不好,鋼管用久了,每年還要除銹、加固、保養。以10米×10米規格的鋼構網箱為例,每年維護費用就不下3000元。”老蔡說,2016年他開始試水新型塑膠網箱。在蕉城區城澳海域,他建起6口圓形的深水大網箱,每口周長80米,相當于300多口傳統木質網箱。去年銷售成品生態黃魚15萬多公斤,一年多時間便收回了建設成本。嘗到甜頭后,今年老蔡轉戰福鼎白琳沿州村,一口氣拆了自己在這片海域使用多年的600多口鋼構網箱,新建10口塑膠深水大網箱。
“新型網箱每口26米×26米,加上管理房、工作船等配套設施,總費用要50多萬元,成本比傳統網箱貴上好幾倍,但它的抗風浪能力強,不會污染海洋環境。而且,新型網箱規格大了、網做深了,魚生活空間大了,養出的魚,品質好、產量高。”老蔡對記者說,在臺風“瑪莉亞”期間,這批新型網箱毫發無損,成為當地海上養殖綜合整治、漁業轉型升級的樣板。
因為沒有及時養殖轉型,傳統養殖戶在今年“瑪莉亞”臺風期間損失慘重。據統計,僅沙埕港內漁排受災面積96082平方米,經濟損失達5000多萬元,還造成了大量的海漂垃圾。
福建聯邦遠洋漁業公司管理者董希平和蔡子上一樣是屬于海上養殖轉型的“吃螃蟹者”。今年8月,董希平申報了16口網箱,準備在崳山島建深海養殖基地。
董希平是福鼎崳山鎮人。10多年前,他在浙江臺州大陳島與當地漁民合作生態網箱養殖,養出的魚品質好,別人1公斤大黃魚只賣20多元,他可以賣到100多元。塑膠抗風浪生態網箱養殖,雖然前期投入大些,但實現效益和生態雙贏,這是好事。
*近,董希平從廣東購回PE管加工。“網箱10月中旬左右就可下海。準備先建10口,每口網箱規格24米×24米。網箱體積大,魚活動的空間大,再加上崳山水質好,養的大黃魚可達到半野生品質,現在上海、浙江已有多家酒店訂貨。”董希平說。
為了推動綠色養殖,福鼎市政府日前發布《福鼎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2030年)》。《規劃》對福鼎市海域進行養殖用海分區規劃,成立海上水產養殖整治領導小組,制定并實施《福鼎市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岸上巡查工作方案》《福鼎市海上養殖綜合整治海上巡航工作方案》。目前,已完成白琳八尺門海事碼頭港池海域17公頃、佳陽竹甲鼻海域5公頃違規養殖網箱的清退工作,累計清退網箱面積22公頃,清退廢舊漁排1772口,埕南鎮海域已完成15戶養殖戶的清退協議簽署工作。
海洋裝備,從技術創新中“借力”
今年寧德市全面開展海上養殖綜合治理,淘汰傳統的漁排養殖設備,推進海上養殖業轉型升級。這給福鼎市萬乘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慶旺帶來了無限商機。早在3年前,他就開始獨立研發玻璃鋼浮球系列產品。這是用于漁排養殖的一個重要設備,具有抗風浪能力強、抗高溫暴曬、耐腐蝕性、使用壽命可達25~30年等優良特性。
“*近陸續有客戶前來訂貨,待新廠房搬遷落地后,將加大馬力生產。”蔡慶旺預測,僅該系列產品如果在寧德市全面推廣使用,將會實現1億元的產值,市場前景巨大。
今年福鼎獲評“中國壇紫菜之鄉”。作為紫菜生產大縣,該市也*早實施紫菜機械化生產。已從福鼎向全國紫菜產區推廣的紫菜收割機同樣來自萬乘機械。
蔡慶旺成功發明并獲得實用新型專利的紫菜收割機,每分鐘可收割一畝紫菜,可抵50個工人。在福鼎紫菜生產專業鎮——店下鎮,村民大部分都以紫菜為業,一年平均每戶可以賺20萬元,有的養殖戶甚至可以賺70萬元。村民們說:“這是在紫菜收割機發明和應用之后,才可以達到這樣的收益。”
作為一家研發型、專業從事20多年的萬乘機械,先后研發生產了掛槳機及配件7GS6-7GS120型掛槳機、紫菜收割機、紫菜插拔樁機、紫菜收割清頭雙用機等10多項海洋裝備,其工藝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并已獲批或正在網箱玻璃鋼浮球申報專利16項。
技術支撐,養殖不再“靠天吃飯”
厚殼貽貝俗稱淡菜,是福鼎的一種特色海鮮。福鼎臺山列島遠離大陸,海洋生態環境優越,是厚殼貽貝等海洋生物的天然附著地。上世紀90年代,福鼎臺山列島其列入自然保護區。
10多年前,臺山列島的野生厚殼貽貝種苗遭受大肆采挖,瀕臨枯竭。為了恢復生態平衡,經過幾年的努力,福鼎市朝暉水產有限公司與寧波大學合作,*終實現厚殼貽貝的室內人工育苗技術,從而有效解除野生厚殼貽貝的生存危機,并使大規模人工養殖成為可能,2016年厚殼貽貝的室內人工育苗技術獲得發明專利。
2017年,省海洋與漁業廳將福鼎作為南美白對蝦特色優勢水產品種養殖區,列為省級特色水產品優勢區,這也是閩東地區*一個有關南美白對蝦養殖的優勢區。南美對蝦已成為福鼎主要的陸基養殖水產品品種。近年來,福鼎推動轉型升級,大力實施工廠化養殖,實現規模化生產。
“工廠化養殖南美白對蝦離不開一系列的技術支撐。”省科技特派員、福鼎市海洋與漁業局水技站站長王朝新說,包括廠房、養殖池、水電管網系統、水質監測系統以及醫藥防疫系統等,是科技養殖的一項綜合體。
作為發明人,王朝新等人獲得發明專利的物聯網水質在線監測設備讓工廠化養殖有了一件利器。這一設備可以在手機上實時監測水中各項指標,及時了解氧氣、亞硝酸鹽、氨氮等含量,提高預警,及時采取有效應對措施,從而確保南美白對蝦的成活率。
遠海深水養殖又將是福鼎養殖技術的另一突破。目前,閩威實業的遠海深水網箱養殖智能化綜合平臺項目施工材料已進場,即日起將正式動工。該項目突破傳統養殖思路,首創“鉸接式浮體平臺”的結構形式,以先進的裝備技術來規避自然風險,以獨立的溯源體系為產品貼上“識別碼”,打造以“深水智能網箱+養殖休閑平臺+養殖工船”為主體的裝備型海洋牧場,將推動內海養殖模式向環境友好的現代工程化外海養殖方式發展。
“現在已完成總項目的20%,預計明年3月底可投入使用。”海鷗水產副總經理鄭偉豪說,該公司投資1.5億元建設的深海沉降式養殖漁場的養殖水域水深大于35米,有效養殖水體容積達15萬立方米,配置了天然防海生物銅網衣和水下監測系統,日常供電為光伏發電,在風暴情況下,漁場主體下潛至水面下,可抵御17級臺風,適合在中國東海、南海海域進行大眾魚類、高附加值魚類的離岸深遠海養殖。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