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重點在于選準一個好產業。江西撫州廣昌縣農民謝遠泰立志改變家鄉貧困面貌,40多年癡迷菌菇的研究培育,成功用人工方式培育出號稱“中華神菇”的茶樹菇,并讓它成為廣大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1957年8月,謝遠泰出生在廣昌縣一個貧窮的山村——赤水鎮天咀村。家鄉的貧困面貌、鄉親們的窮苦生活,讓謝遠泰十分揪心。村子里有一種野生茶樹菇,色澤金黃、口味醇香,是謝遠泰*愛的食材。何不讓鄉親們種茶樹菇?這個想法,讓謝遠泰踏上了探索之路,從此與小小菌菇結緣。
記不清歷經多少次失敗,人工培育茶樹菇試驗終見曙光。1992年初,謝遠泰終于人工培植出了茶樹菇。經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茶樹菇內含人體所需的17種氨基酸、抗癌多糖,以及十多種礦物質微量元素,質量比野生茶樹菇更好,“中華神菇”由此揚名!
不僅如此,謝遠泰還獲菌菇種植4項技術發明專利。一位日本客商找到他,出價100萬美元購買他的專利技術。面對巨大的誘惑,謝遠泰堅守初心,拒絕了客商的要求,決定把這個無價之寶獻給家鄉、獻給社會。幾十年的鉆研,謝遠泰讓茶樹菇種植從無到有,品種拓展到羊肚菌、毛筍菇、虎奶菇、靈芝、鹿茸菇等。
2016年,為帶領更多群眾脫貧,謝遠泰組建了江西省利財食用菌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與16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了幫扶協議,引導貧困群眾采取扶貧資金入股、投工投勞等方式參與公司生產經營,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在謝遠泰的引領下,廣昌已涌現出茶樹菇生產經營企業13家、專業合作社29家、民間科研機構1家。2017年,全縣茶樹菇種植規模達2.3億筒,種植戶達2960戶,戶均純收入9.8萬元,524戶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脫貧。
不僅在廣昌,茶樹菇還在南豐、黎川、寧都等地種植,并輻射到貴州、河北、河南、廣東、廣西、福建、浙江等地,全國種植數量達8.2億筒,產值達16億。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