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前夕,江蘇省徐州睢寧縣沙集鎮沿街兩邊已都是忙著裝貨上貨的人與車。這個被譽為全國“淘寶*鎮”的蘇北小鎮僅有6萬人口,卻有著超過1萬家的農民電商。出自沙集的產品銷往世界各地,2017年實現交易額88.9億元。
然而10年前,沙集鎮還是一個典型的貧困鎮,以傳統的農業種植、養殖、廢舊塑料回收加工、粉絲加工生產為主,“戶戶種小麥、路北磨面粉,聯合燒磚瓦、全鄉收破爛”的順口溜是當地農村的真實寫照。沙集命運的改變正是自2006年起,當地農民通過電商平臺生產銷售家具,賺取了*桶金。
“來到沙集之后,我親眼近距離地看到‘電子商務’、‘互聯網’真真切切地掌握在了這些草根農民手里,他們通過電子商務增收脫貧,既改變了自己,也改變家鄉的面貌,這對我來講是一種震撼性的感受。”曾任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的汪向東在2010年秋天*次來到沙集鎮東風村,從此便與沙集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受聘為沙集電商特色小鎮鎮長,并提出了“沙集模式”。
據悉,2006年,當*個開家具淘寶店的農戶嘗到甜頭,一傳十、十傳百,年輕人紛紛加入了“淘寶大軍”。農村淘寶在這個曾經的貧困鎮上發展得如火如荼,農民們放下鋤頭,拿起鼠標,上起了電腦培訓班,紛紛學習在網上開淘寶店。村民程懷寶也因為在電商領域的“戰績”成為沙集鎮的“紅人”,他白手起家打造的“金多喜有限公司”率先從“前店后廠”的“原始模式”中脫穎而出,成立了現代化家具生產工廠,用7年的時間毫無爭議地躍升為鎮上的龍頭企業。
在沙集鎮,像“金多喜”這樣一步步發展起來的電商企業還有很多。借助互聯網交易平臺,沙集網銷家具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在汪向東看來,“沙集模式”完全是依靠市場的驅動,靠草根農民自發性來啟動的,這是我國農村電商不同模式中非常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種模式。它實實在在給老百姓帶來了增收脫貧致富的效果,引發了“細胞裂變式”的復制。
“農村電商助力鄉村振興有不同的案例。譬如浙江省遂昌縣是在原有的農村農業的基礎上加互聯網,是存量轉型。然而我們在沙集,看到的是互聯網與鄉村融合的另外一個路徑,即‘電商+鄉村’。沙集是在原來農業農村經濟之外,出現了一個農村電商新的增量。”汪向東說。
正是農村電商這個新的增量帶動了存量轉型,并以此為基礎,進而向“產城人文”互聯網+特色小鎮、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方向發展。汪向東認為這是“沙集模式3.0”。
“用互聯網重構鄉村,挑戰是非常大的。在很多地方,我們面臨著困難的環境、農村留守人口素質的制約、粗放而薄弱的初級產業,加上人們經驗不足,還有發展理念上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像沙集這樣的探索是異常寶貴的。”汪向東說。
事實上,沙集模式每個階段的情況確實不一樣。“沙集模式1.0”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靠市場自發,靠草根去引領;第二階段的“沙集模式2.0”,是從弱到強。那么,“沙集模式3.0”又是什么?汪向東給出的答案是:“沙集模式3.0”就是把產城合一,將小鎮建設中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但“沙集模式2.0”還沒完成,“沙集模式3.0”已經來了。
汪向東認為,要實現沙集的產城人文“四位一體”,就要實現宜業、宜居、宜游。宜業要實現產業的提檔、升級,要聚集新的服務體系、產業元素、創新要素。宜居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全面推進沙集小鎮的建設,實現產城人文融合。宜游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將沙集打造成一個游學基地,吸引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地的人來游學,引人引智。
“這幾年來,每次只要談到沙集電商的發展,總繞不過去一些問題,譬如土地等要素問題,人才引進問題等。”汪向東很明確沙集電商發展的瓶頸所在。他認為,為電商的發展營造更好的環境,包括軟環境、硬環境、人才環境、政策環境等,這是政府應該辦的。
據悉,在做特做強電商家具主導產業、培育行業單打*的基礎之上,沙集電商小鎮不斷加大城鎮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與此同時,為了實現電商企業的集約、集聚、集群發展,在建設用地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睢寧縣沙集鎮高標準打造了電商產業園。目前,全鎮網店數已超1.6萬個,物流企業8家,電子商務創業園基本成型,和平工業園(即沙集電商創業二園)規模不斷擴大。
“在今天互聯網時代,農村的產業重建,電商不僅可以助上一臂之力,而且成為必須。電商以互聯網突破時空的特點,可為農村產業的發展,對接到更為廣闊的市場。農村電商做好了,產業重建就可以從市場需求、產品優化、資源整合、價值實現等方面,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汪向東信心滿滿地表示。
現如今,沙集鎮的電子商務不斷勃興,這個被互聯網改變的村莊深刻地改變了當地的農村經濟,并帶動周邊村莊實現經濟新發展。沙集模式正踐行著“信息化讓農村更美好”。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