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下午,2018年中國(南寧)鮮食玉米大會“鮮食玉米——致富之路,健康之路”主題論壇召開,本次論壇由中國種子協會、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南寧市人民政府主辦,行業專家、種子企業、種植戶、經銷商等相關代表近300人齊聚會場,與3位大咖暢談鮮食玉米發展之道。
論壇現場
全國農技中心種業信息與技術處處長王玉璽主持論壇
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蔣協新致辭
1.全國鮮食玉米面積2000-2200萬畝
20世紀50年代,我國開始鮮食玉米育種研究。1968年,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育成了我國*早的甜玉米品種“北京白砂糖”。到90年代,我國鮮食玉米處于起步階段,陸續有育成的品種推向市場,但無法滿足市場需求。21世紀初前10年,鮮食玉米進入初級發展階段,種植面積和種植區域擴大,品種呈現多樣化,甜加糯玉米育種取得進展。2010年,全國鮮食玉米產業面積突破1000萬畝,鮮食玉米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由中國種子協會牽頭,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支持,聯合南方農村報、農財寶典,歷時兩個多月,走過13個產區,完成了2018年鮮食玉米調研報告。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鄧光聯分享了此次調研成果。
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鄧光聯
“鮮食玉米的種植區域廣泛,我國各省市區均有覆蓋。近年來,鮮食玉米種植面積擴張迅猛,從2003年的200萬畝增長到2018年的2000-2200萬畝;審定品種數量同樣呈現上升態勢,從2014年國審通過8個品種增加到了2018年的56個品種。”鄧光聯說。
我國鮮食玉米種植區域廣泛,全國省市區均有種植,南方是鮮食玉米主產區,種植面積占比近65%,北方種植面積占約35%。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表示:“我國已是全球*鮮食玉米生產國和消費國,鮮食玉米約2000多萬畝,籽粒玉米5.3億多畝,青貯玉米2000多萬畝。而美國鮮食玉米僅有甜玉米,種植面積約700萬畝。”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
廣東是鮮食玉米種植*早的地區之一,甜玉米高峰期種植面積近400萬畝。近年來,由于成本高、行情不穩定、效益不如其他經濟作物等因素,廣東鮮食玉米產業向福建、江西等省份轉移,全省鮮食玉米種植面積明顯下降,*新數據顯示,廣東鮮食玉米種植面積為220-230萬畝。
廣東鮮食玉米種植區域分布
云南是我國雙色甜玉米主要產區,產量占全國市場份額近八成,也是冬季甜玉米市場主要供應基地之一。云南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臨近熱帶海洋,水汽充足,復種指數高,形成全年供應鏈條,鮮食玉米種植一片欣欣向榮,種植面積達到240-250萬畝,超越廣東成為鮮食玉米*大產區。云南鮮食玉米對外貿易的步伐加快。
云南鮮食玉米種植區域分布
作為北方鮮食玉米的代表產區,黑龍江各項政策大力支持產業發展,加工企業近年來如雨后春筍,達到180家,成功帶動了鮮食玉米產業發展,種植面積迅速擴大,2017年比2016年增加76.4萬畝,增長率達165%,全省種植面積超過120萬畝。
此外,鮮食玉米部分產區勢頭強勁,云南、內蒙古、山西、四川、江西、黑龍江等產區增長快。
2.行業發展面臨多重問題
我國鮮食玉米產業在向上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行業發展問題。
鄧光聯提到,我國鮮食玉米行業發展問題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育種研發不能滿足現實需求。我國生態環境多樣,又是多民族國家,消費習慣差異大,鮮食品種與加工產品等有不同的要求,要滿足不同的要求,還有差距。
二是套牌侵權嚴重。套牌侵權在種子行業并不少見,但在鮮食玉米品種推廣上,似乎成了見慣不驚的事,未審先推、套牌侵權、多、雜、亂等市場亂象依然突出。
三是技術標準不完善。種植零散、種植技術不規范,產品質量不穩定,統一的產品檢測標準尚未制定,包裝、冷藏、運輸缺乏統一的行業規范,很難使產業轉型升級。
四是產業化水平較低。我國鮮食玉米產業發展較快,但是各地產業化程度水平總體偏低。種植生產中小農戶為主,缺少生產規模大、輻射帶動強、產業化程度較高的合作社、種植大戶和龍頭企業;機械化種植收獲水平較低,南方地區主要以人工采收為主;冷鏈建設不足,流通環節面臨挑戰。
五是季節性生產過剩矛盾突出。我國鮮食玉米發展仍然面臨著季節性生產過剩、庫存壓力過大的難題,一旦各個產區集中上市,鮮食玉米上市“撞車”,滯銷現象時有發生,市場行情不穩定。各區域種植分散,全國產區未能有效形成合力。此外,農民和租地大戶盲目跟風,大面積規模種植鮮食玉米,加之對市場不了解,種植面積激增,給鮮食玉米銷售帶來很大不確定性和安全隱患。
六是消費品質難以保證,對末端消費群體開發不夠。消費者購買的鮮食玉米與剛采收的品質往往有很大差距,達不到消費者的愿望;對旅游、休閑、貿易、城鄉老百姓、服務等方面開發不夠。
七是深加工力度不足。鮮食玉米加工目前的主導產品為速凍玉米棒、玉米粒和真空包裝玉米棒等產品,加工類型不夠豐富多樣,加工技術、加工設備、加工質量亟需提升。
八是品牌化程度低。目前,鮮食玉米產品品牌屈指可數,品牌知名度較低。鮮食玉米產業持續發展,必須發揮品牌引領作用。實施品牌化,才能做到優質優價,鼓勵農戶積極種植質量好、口感好的鮮食玉米。
九是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從調研的情況不難看出,從種植面積看超過100萬畝的省份僅10個,其中農業大省、人口大省、經濟大省的河南、山東、湖南等省份種植面積還很低,僅在30萬畝左右,顯然與全國的發展不相適應。
趙久然也提到,目前我國甜玉米育種及產業總體還處于跟隨或并跑階段,品質和國外優良品種水平仍有一定差異,產后貯運和保鮮環節以及產品類型和渠道的拓寬也亟待加強。
Crookham中國市場開發總監Michael Larivee
質量小問題引起大麻煩。Crookham中國市場開發總監Michael Larivee說,“每個經手種子的人都有義務為種子負責,包括育種部門、生產部門、加工部門、銷售部門、種子經銷商、種植者,產業鏈條上各相關人員務必進行嚴格檢測,確保種子的質量。”目前我國鮮食玉米存在著種植零散、技術不規范,產品質量不穩定,統一產品檢測標準未制定等技術標準問題,包裝、冷藏、運輸缺乏統一的行業規范。“好品種只是成功的一半。”Larivee以Crookham公司為例,強調了規范檢測對控制種子質量的重要功能,“在生長、收獲、加工和交付各個環節之前,我們都會進行內部認證技術員和第三方認證測試,通過反復檢測保證質量。”
3.未來十年有望突破3000萬畝
壓力轉化為動力,為未來鮮食玉米市場注入強健活力。
鄧光聯認為,首先,鮮食玉米背靠強大的政策,《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適當發展鮮食玉米。并且人們對于優質鮮食玉米的需求與日俱增,呈現出廣闊的消費市場。而在種質資源創新、品種選育和產業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更為鮮食玉米產業發展夯實基礎。“可以預見,未來三到五年全國發展到2400—2500萬畝,八到十年發展到3000萬畝是完全可能的。”
他總結出鮮食玉米發展的6點寶貴經驗: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食品多樣化的需求,是發展鮮食玉米的前提。
科技創新發展,新品種的問世,是發展鮮食玉米發展的基礎。
改革開放,給鮮食玉米發展帶來機遇。
生產結構調整,產業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的扶持,是發展鮮食玉米發展的保障。
流通、加工產業鏈的聯通,是發展鮮食玉米的后盾。
龍頭企業(種植業大戶)的帶動,是發展鮮食玉米的主力軍。
對鮮食玉米產業發展,鄧光聯從育種、品種推廣、流通加工、市場維護、信息服務、政策支持和引導方面提出了建議。他特別指出,要大力培育鮮食玉米流通經紀人和流通商,筑牢生產與消費者的橋梁,并且應支持和扶持建立冷藏、加工等基礎設施建設,以解決種植收獲集中與常年均衡供應和保持鮮食玉米品質問題。
論壇現場
趙久然也看到,我國當前玉米生產已進入調結構、轉方式,綠色發展的新階段。他同時建議,鮮食玉米的發展應該以糯玉米為主,甜玉米為輔,并且將甜加糯類型品種作為一個發展重點,同時加速一二三產業融合,加強產前、產中、產后物流貯運、采后保鮮,還應打造高端特色、營養強化品種,充分調結構、轉方式、提質增效,發揮出鮮食玉米的巨大潛力。
今后如何保證鮮食玉米種業健康有序發展?“三創新一保護”,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蔣協新在發言中提出,“在育種方向上創新、在品種類型上創新、在育種方式上創新、注重知識產權保護。”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鮮食玉米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