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鶴城鎮政府獲悉,自今年6月鶴山紅茶文化節舉辦以來,鶴山市鶴城鎮出臺相關政策、暢通銷售渠道,積極發動當地茶農種茶。據統計,鶴山市鶴城鎮城西、坑尾村委會和馬耳山茶場將擴種茶園約500畝。目前,該鎮已注冊“鶴城綠然”農產品商標,嘗試將紅茶作為精選農產品進行推廣。下一步,計劃申請QS標志,屆時,鶴城紅茶市場流通渠道將變得更加寬廣。
政府積極引導
茶葉“身價”提高 銷路更好
鶴山市鶴城鎮扶貧辦主任李琛介紹,鶴城鎮茶葉種植主要集中在坑尾、城西村委會一帶以及馬耳山茶場。目前,鶴城鎮已首先發動坑尾村的11戶*扶貧戶成立綠然合作社,并準備面向全鎮茶農設立“廣東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集中收購茶葉,嘗試更大范圍制作推廣鶴城紅茶。
據悉,鶴山市鶴城鎮坑尾村委會下轄16個自然村,有村民1480人,目前種植紅茶200多畝。鶴山市鶴城鎮坑尾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呂志威介紹,該村大部分茶園都是上世紀70、80年代留下的,茶樹品種為云南大葉種。今年8月,在鎮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該村集中采摘收購了當地茶農的1300斤紅茶,目前,已賣掉300多斤。該茶分為中級、*、特級三個等級,每斤價格分別為100、150、200元,價格均同比去年上漲20%。
在呂志威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坑尾村委會窩肚村,找到出生成長在種茶、制茶世家的老師傅呂楊可。他今年70歲,從曾祖父那一輩開始種茶。他回憶道,小時候聽祖父說,清末明初,坑尾村全部山地都用來種茶,當時,附近的茶園超過1000畝。現在還存留過去輝煌印跡的鶴城茶行街,就是在那時候建立的。自己的舅舅在上世紀60年代還開過花茶公司,可見當時茶市的繁華。
呂楊可表示,上世紀60年代,自己曾經在鶴山市茶科所學習4年時間,對傳統紅茶制造工藝十分熟悉。他說,紅茶需要經過采摘、晾曬、殺青、發酵等近10道工序,*難的當屬發酵,因為要根據天氣情況判斷發酵時間,這是決定茶葉品質的關鍵技術之一。
如今,呂楊可和老伴兒在馬耳山山脈種了3畝茶園,每年可產400斤紅茶,年收入4萬多元。以前,呂志威的紅茶主要靠銷售給熟人和茶樓兩個渠道,現在,紅茶可以貼上“鶴城綠然”的商標,銷路更廣、“身價”更高。他說,現在,鶴城鎮政府全力支持種茶行業,贏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準備動員外出務工的兒子回來,和自己一起種茶。
發展茶產業
探索打造“茶鄉”
在一袋“鶴城綠然”紅茶的包裝上,記者見到寫有“1936手工野生紅茶”的文字說明。當地一名80多歲的老伯介紹,1936年,鶴山縣在昆侖山腳下成立了廣東省*個國立茶樹改良場。由于昆侖山海拔高,常年有云霧環繞,所以種植在附近的茶樹品質優良。加上鶴城以客家人居多,客家人制茶不經炒制,不添加香精,茶香古樸,綠色天然。
“鶴城紅茶講求原生態種植,所以不能亂用農藥。但這也造成了茶葉產量不高,且病蟲害難防治等現象。所以,我們已經跟鎮政府有關部門申請,準備邀請有關農業專家到實地指導。茶農們對此都很歡迎。”呂志威說。
呂志威介紹,過兩年,坑尾村里大片的經濟林租賃就到期了,前不久已經召開了村民代表大會,一致通過不再續約,希望在未來十年時間,將大部分山地都種上茶樹,將坑尾村打造成為“茶鄉”。
鶴山市鶴城鎮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鶴山市鶴城鎮正在考慮將茶產業、茶文化和旅游資源相結合,并引進社會力量,不斷完善種茶、制茶產業鏈,讓當地紅茶走得更遠。鶴山市有關部門也正在申請“農產品地理標志”,到時,“鶴山紅茶”將成為區域公共品牌,馬耳山紅茶等茶葉知名度將會因此更高。
“今年舉行的首屆鶴山紅茶文化節將開幕式及多項活動設在鶴城鎮馬耳山旅游度假區,這對鶴城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機遇。我們將借此夯實行業基礎,做大做強種茶、制茶產業,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深入推進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鄉村振興。”該負責人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