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宣城市宣州區水陽鎮政府堅持把“水產養殖業”與“*扶貧”結合起來,讓水產養殖業成為全鎮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為貧困戶穩定脫貧不返貧提供有力保障。
入股農村合作社 穩定收益促脫貧
金秋十月,在水陽鎮彭氏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門前,養殖大戶彭亞偉和工人正在把剛剛收購的3000多斤螃蟹裝上卡車,準備運往成都、重慶、深圳等地銷售,網絡訂單更是遍布大江南北。自9月中旬上市以來,彭氏水產養殖合作社已銷售10萬多斤,實現銷售額500多萬元。
“彭氏水產養殖合作社有如此大的規模得益于政策扶持,也離不開政府的幫助和貧困戶的信任。”彭氏負責人彭亞偉說到。
在水陽鎮,像彭氏水產養殖合作社這樣的水產合作社將近10余家。近年來,水陽鎮積極鼓勵貧困群眾將到戶增收資金、小額農戶貸款以股金和股份的形式,參與到企業和合作社中入股分紅,取得政策性收入。鼓勵專業合作社、服裝廠等吸納貧困群眾務工,取得工資性收入,直接帶動鎮內639戶貧困戶、增收964800元,確保了貧困戶穩定收益、穩定脫貧。
引進生態養殖 保護環境促增收
水陽鎮堅持把特色水產養殖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生態水產養殖改革,不斷調結構、轉方式,促推漁業、靜養轉型升級。除推廣“一季螃蟹,兩茬青蝦”的蝦蟹套養模式之外,還引進了“移螺種草”、“前期養草、后期養蟹”等生態養殖模式。
水陽鎮通過近5年的生態恢復效果顯著,養殖戶塘里的藍藻都在慢慢消除,發黃、發黑、發紅的水質恢復成碧波。住在塘口岸邊的雙盈村村民劉丙生開心地說道:“以前在塘里洗的衣服回來都要再清一遍,現在都不用了。”
水質量的提升也帶動了塘口的青蝦、成蟹質量的提升,銷售利潤達到了養魚的2倍,保證收益的同時也養活了水資源,優化了生活環境。水陽鎮特色水產養殖發展形勢喜人,成為脫貧增收、富民強鎮的重要舉措。
推行“實體+網絡” 大戶帶動效果好
水陽鎮通過開展農村養殖技術培訓、電商技能培訓、動員貧困戶生態養殖等方式,鼓勵養殖戶將“實體銷售與網絡銷售”相結合,帶動脫貧致富。
40多歲的王勇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底子差、勞動能力弱、收入低。2018年以來,通過學習*新的養殖理論知識和操作經驗,遇到不懂問題與養殖專家溝通,還上網搜索實用養殖技術,他的養殖水平大大提高。以技術帶動,王勇的水面基本實現青蝦保本、螃蟹增收。同時在彭氏水產養殖合作社的帶動下,利用微信、QQ等網絡平臺銷售,極大提高了銷售價格,增加了利潤。
此外,水陽鎮積極把能人引進來,把大戶發動起來,把貧困家庭帶動起來,通過發展產業扶貧,對于無能力進行農作的貧困戶,推廣“養殖大戶+農戶”模式,農戶以土地入股大戶,保證群眾以土地資源和其它生產要素參股,每年取得相應分紅,取得資產性收入;貧困戶也可以在養殖大戶基地學習養殖技術,增收效用更加明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