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在云南曲靖馬龍區通泉街道辦事處昌隆鋪社區林場居民小組,一名90后“小鮮肉”在村民張萬民家中交談甚歡。
“全村24戶87人,是一個純苗族村寨。來到這里后感觸很深,一直在思考作為年輕的大學生村官要怎樣去為當地百姓做更多的事情,讓他們生活過得好一些。”今年24歲的劉錦話語間透露著對這個苗寨的一份牽掛。2016年9月,年僅22歲的劉錦離開大學來到農村,每天和村組干部、農戶打交道,當時他就在思考,年輕人是帶著使命下來的,如何在鍛煉自身的同時帶動村民發展?
“我們幾個大學生村官聚在一起的時候,大家就想,能不能成立一個工作室,帶動當地貧困戶發展。”為此,去年8月,劉錦和13名大學生村官發起的通泉街道大學生村官工作室成立了。“我們平時到貧困戶家里走訪,發現他們種的菜、養的雞和豬都是拿到小集鎮上很便宜就賣了,而城里的朋友隨時都在找綠色、有機的農產品。我們就想,能不能以大學生村官工作室的名義建一個微信公眾號,用圖片的形式把貧困戶家里養的雞、豬、雞蛋發布在網上,我們負責送貨上門。這樣就在貧困戶與市場之間搭起了一座橋,讓雙方都受益。”劉錦說。
一個土雞蛋,開啟了“大學生村官+互聯網+農產品+貧困戶”的扶貧新模式。通泉街道大學生村官工作室以公益為出發點,運用“互聯網+農特產”思維,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把馬龍本地貧困戶種養的農特產品包裝起來,實現效益*化,帶動貧困戶脫貧。
“其實我們想做的是通過網絡預售模式,實現供給與需求的直接對接,構建起商品從原產地到消費者手中的直銷平臺,推動當地農產品供給由‘小、散、弱’向商品化、組織化、規模化、品牌化轉變。”劉錦說,先用土雞蛋打開對外銷售的窗口,從小事做起,一點點積累,進而轉變成為一個新的農特產品銷售模式,帶動更多的農戶增收致富。
今年5月,劉錦調到了月望鄉下營村工作,在發現當地用工渠道不暢后,他隨即聯系了自己的同學朋友幫忙,做一個微信小程序,希望能讓用工企業與務工者之間的信息互通。“作為90后村官,我們要樹立好的形象,想到就要去做,讓耕者有尊嚴、失者得健康,我們駐村,就要把這里宣傳出去,*重要的是打開對外的窗口,讓更多有能力的人參與進來,讓更多的人認識這里。”劉錦堅信,只要敢于追夢,不忘初心地去積累和努力,就可以改變貧困、落后的狀況。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