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得益于政府在農村實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別是通過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極大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中國的糧食產量從1978年的3.048億噸快速增長到1984年的4.073億噸,6年間年均遞增4.9%,這是新中國建立以來糧食增長*快的時期,從而一舉扭轉了中國糧食長期嚴重短缺的局面。
時光荏苒,轉眼改革開放已迎來40周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已達6.179億噸。“數字的增長只是一方面,實際上,我國農業發展已從過去的數量增長型發展到現在的質量提升型,農產品不但可以滿足溫飽需求,而且產品質量大大提高。目前,我國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率已達到97%以上。”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經司原司長高俊才近日在接受我們采訪時表示。
高俊才1982年參加工作,當時他被分配到(原)國家計委農林水利局,該局是今天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經司的前身。不論是在過去的國家計委,還是現在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高俊才一直在親歷、見證和推動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三農”事業的發展。“作為國家發展改革委的工作人員,我有幸參與其中。比如,每年為了落實中央關于‘三農’問題的重要精神,需要出臺很多規劃、項目,也要根據中央的要求安排資金。”高俊才說,“在‘三農’問題上,如果把中央政府比作指揮部,那么國家發展改革委就是參謀部、作戰部。”
從追求高產到實現優質生態安全
改革開放的40年,與城市經濟高速發展相對應的,是廣大農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其表現之一,就是中央對農林水利投入的大幅增加。
“1982年,我到(原)國家計委工作,我記得1983年水利投資是3億多元,1984年是4億多元,1985年是5億多元,而2014年的水利投資已經增長到700多億元,和過去相比,*數增加了200多倍。”高俊才回憶說,“我剛到水利處工作時,一年批復的項目只有幾個,甚至有一年沒有新項目獲批,而我退休前的2014年,農經司不僅審核批準了數十項水利工程,而且為未來幾年提出了172項水利項目的備選項目單子,這些項目在近三四年大部分已獲批并開工,涉及資金幾萬億元。目前,這172項工程中的大部分都已開工,這些工程產生了很大的綜合效益。”
高俊才介紹說,我國灌溉面積在40年前大概是6億畝左右,現在已接近10億畝。雖然灌溉面積大幅增加,但每畝用水量卻在減少,這主要靠的是節水技術的不斷提高。
高俊才退休以后,出于對家鄉的思念和關心,以及自己長期從事農業農村工作的緣故,2015年他專門抽出時間,選擇麥收時節在山東濰坊老家的村子里住了一個星期。回來后,他將自己的所見所想整理成篇,發表了題為《家鄉麥收而感》的文章。“過去,農耕文明是靠人力、畜力,現代農業靠的是工業文明和現代文明,割麥子不再像我青少年時期一樣,需要人工割麥,現在耕、種、收完全是機械化。”高俊才與我們分享了自己的切身體會。
除了依靠科技興農,與過去相比,農民的整體素質也在不斷提高。“中央提出,要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所謂新型職業農民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時代農民,根據農業部數據,目前全國已有1500萬新型職業農民,今年中央財政安排補助資金20億元,分層分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人以上。”高俊才說。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高俊才表示,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正是中央著眼于農業農村長遠發展提出的戰略。“由過去長期追求農業高產,轉向現在質量興農、注重效益、鄉村綠色發展。”
以新發展理念指導新時代“三農”工作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和鄉村組織振興。
談到這一點,高俊才頗有感慨。“以生態振興為例,我們司上世紀80年代叫農林水利局,當時有一個林業森工處,其中一項業務就是研究怎樣砍伐樹木進行加工,后來改成了林業處,‘森工’這個詞拿掉了,現在林業處主要負責造林綠化、改善生態方面的業務。近年來,我國森林覆蓋率逐年較快增長,而且,中央提出了‘實施興林富民行動’,也就是說,通過林業產業化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有機結合起來,把農民收入增加和生態環境改善統一起來。”
實際上,林業森工處到林業處的變化只是發展理念轉變的一個歷史縮影。國家發展 改革委農經司的同志一直在“三農”工作戰線辛勤耕耘。
歷史上長期以來,很多農村的飲用水安全問題是一個“老大難”,為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從本世紀初開始,先后2次報國務院批準了兩期全國農村飲用水安全規劃,安排資金1000多億元,基本解決了我國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惠及人口4億多。“過去,很多農民取水很困難,或者喝的水不干凈,通過規劃的編制和實施,使他們取水方便、有了干凈水喝,這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農村中看得見的重要變化之一。”說起之前和同事們一起奮戰過的工作,高俊才非常高興。
高標準農田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體現。為進一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前幾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了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17年初,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又會同相關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意見》,明確了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的任務。“當時在編制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的過程中,我和農經司的其他同志,會同原農業部、水利部、原國土資源部等多部門的同志,到多個省特別是糧食主產省進行了多次調研,時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鷹等領導多次開會協調部門、地方和專家意見,前后經過大約1年時間完成了規劃編制。”高俊才說。
我們了解到,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經司正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牽頭編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相信隨著這一規劃的出臺和實施,農業農村又將迎來新一輪的大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